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朗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析

2022-01-09 11:10:05公文范文
梁佳敏丰建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谈到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

梁佳敏 丰建霞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谈到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1]。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感,往往采用朗读教学。朗读教学是运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它通常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既是一种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也是一种表现文本理解的方法。

“情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为“情景;境地”。该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现了7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一共出现了34次,其中特别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并且要求学生“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3]。在《语文教学解释学》中,也提到阅读教学想要进入“自我理解”的佳境,就要“以情境制胜,以作品的生命意识为轴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让阅读和阅读教学成为一种体验的过程”[4],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语言文字作品的重要活动,更需要以情境制胜,创设与朗读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获得良好的语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真切的审美感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动作表演、直观教具(图画、音乐、视频等)、角色体验、想象联想等方式在文本空白处、画面感处、情感高潮处等创设朗读情境,有利于学生与文本建立联系,走进文本世界;有利于学生为情境所吸引感染,丰富情感体验,加深审美感受,获得审美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深度解读,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在文本空白处,创设朗读情境

“空白”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点体现在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文学上的空白多体现在抒情类文学中,“通过诸如语言的省略、衬托和背景的虚化来表达隽永含蓄的意味和言外之意,以少总多,言简意赅”[5]。文本空白常常表现在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上,文章常常在略写、叙述中断、叙述角度等地方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不仅促使作品的创造意向与审美潜能的现实化,同时使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读者主观想象的补充,以不同方式产生‘华彩的效果。因此,填补不确定性与空白的过程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6]。教师利用空白之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及时挖掘并填补空白,理解空白之处所蕴含的深意,再通过朗读,与作品进行有意义的深层对话,促进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王崧舟老师在讲《长相思》时,以朗读贯通整堂课的教学,巧妙利用诗人身在何处、诗人故园场景、盼望诗人回家的亲友与诗人的对话等空白之处,通过现场情景展示、想象与联想、角色扮演体验、教师抒情化语言的引导等方式来填补词人颠沛流离的征途之路的场景、故园温馨美好的场景、词人与亲友难舍难分的场景,在填补空白中将学生带进情境,在情境中朗读,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能够切身体会到词人两难的境遇和离开故乡的不舍。

王老师以“身向榆关那畔行”这一句,让学生想象诗人现在身在何处?七个学生分别说出“山海关外”“去山海关的路上”“山上”“崇山峻岭上”“船上”“营帐里”等地方,让七位同学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代表诗人走过的地方。学生把这七位学生想象成具体的山和水,在课堂现场中通过学生排列的位置填补了诗中山脉相连,河川相接和诗人跨越山河,颠沛流离的征途场景,创设出诗人身在征途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读“山一程、水一程”时,就可以将诗人路途艰辛的空白通过联想七位同学的位置填补起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声音一高一低,缓急交替,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联想诗人跋山涉水的场景,再一次感受到距离之远,路途之艰辛,得出诗人“身在征途”的结论。

在文本空白处,创设朗读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填补空白,丰富文本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在朗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和情感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在画面感处,创设朗读情境

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想象构图,特别是在意象、色彩、情感丰富的语言中想象画面,再将头脑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对文本画面的解读,往往也是对文本意象的解读,意象的选择往往融入了作者主观意愿和情感,意象的呈现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又富有意境的图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讲好意象,学生如何读出意象语句里所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感,在朗读中真实感受到文本画面感处表达情感的独特性和审美性,一直也是朗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朗读教学需要从意象入手,在画面感处创设朗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更快地走进作品世界,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获得审美体验。

在文本画面感处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语文特级教师吴丹青老师讲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传统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词中有哪些意象,再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样的教学,学生显然不能很好地与意象有深层次的接触,没有个人体会,难以读出意象语言中的画面感和情感。吴丹青老师在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突破了传统意象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并且描述诗歌中的画面,而诗歌的画面大部分就是由这些意象所组成的,学生在自己所描述的画面情境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在诗歌第一节教学中,吴老师让学生想象第一节所呈现的画面,有学生看到了驳船陷在烂泥里,光着身子的纤夫拉着纤绳努力地走着,十分痛苦;有学生看到了一个矿工脸上都是黑土,戴着帽子低着身子在破旧的隧道里慢慢爬行;有学生看到了一个满脸皱纹的妇女,在纺织机前佝偻着腰。在这些构想出的图画中创设出了国家贫穷落后的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走进这样的情境之中,在这些沉痛的画面中,感受祖国的贫穷悲哀。基于这些画面创设出的情境所带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为朗读提供了情感基础。例如,学生在读“蜗行摸索”时,因为处于相对应的画面情境中,與文本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朗读时语速会自然缓慢,语调也会自然低沉,同样,这样的朗读也能给学生一种画面感,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再现作者对祖国所遭受的苦难而表现出的痛心与沉重的感情。

在文本画面感处,创设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意象在脑中构想画面,沉浸在所创设出的情境之中,在丰富意象所创设的画面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获得真切的审美感知,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化的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三、在情感高潮处,创设朗读情境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提到,文学的思想在“使情感思想凝定于语言”[7]。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高度凝练是体现在语言上的,读作品中情感丰富的语言,就是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朱光潜认为:文艺的渊源是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典范是性情品格,作者性情品格深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更加自然真纯。在体会作品思想情感过程中,就能很好地看出作者的性情品格。作品中情感的高潮更能体现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情操。教师根据作品中的情感高潮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情感,又将获得的情感体验送回到文本当中,通过朗读加深情感体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情感的升华,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在情境中朗读感情真挚的语言,能增加学生对富有情感语言的朗读体验,形成对这类语言的良好语感,在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之中,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与态度观。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这一堂课时,考虑到学生與作者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不能切实体会作者残疾瘫痪的痛苦,更难以理解作品中母亲那句“好好儿活”和作者结尾句“好好儿活”情感的高潮之处,窦老师步步引导,通过角色体验、填补情感空白、个人生活回忆等方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进史铁生和他母亲的那段痛苦生活里,让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的绝望,以及作者如何从母亲那句“好好儿活”中走出来,成就自我。

如何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情感的高潮处“好好儿活”,窦老师在课堂的高潮处播放哀伤抒情的音乐,伴着音乐深情地朗读《我与地坛》和《有关庙的回忆》中的两段文字,将学生真正带进作者对母亲深深思念的痛苦情境之中。哀伤抒情的音乐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将学生拉进了作者痛苦的梦中,这梦和悲凉的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梦和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中,而老师深情的朗读就像作者本人正在和学生诉说交流,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以更加真实的状态走进作者的世界中,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对话。窦老师在情境中又一次引导学生读最后两段,学生全情投入,用心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既读出对母亲痛苦的思念,又读出努力“好好儿活”的决心,激发学生对生命和“好好活着”的思考,达到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将课堂推向情感共鸣的高潮。

在情感高潮处,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受到情感美的熏陶,形成对情感类语言的良好语感,促进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在学生不容易发现但是容易感受、容易发现但是不容易感受、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感受的地方,结合文本空白、画面感、情感高潮等方面有目的地引入和创设具体情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在朗读情境中,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身心与情境融合,投入到文本世界的真实与美好之中,增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养,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6.

[4]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50.

[5]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5(02):70-75.

[6]林一民.艺术品的内在魅力来自何方─—谈文本的召唤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1995(08):42-47.

[7]朱光潜.谈文学(增订本)[M].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75.

猜你喜欢画面感意象创设来自林间的风星星·诗歌理论(2020年6期)2020-09-16孤独的变革者《商鞅》戏剧之家(2020年8期)2020-04-08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27期)2019-07-15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博览群书·教育(2017年2期)2017-05-16艺术意象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6年9期)2016-05-14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育界·上旬(2014年1期)2014-01-13

推荐访问:探析 创设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