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01-29 16:23:10公文范文
于非非孟迪云摘 要: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高职新商科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思

于非非 孟迪云

摘  要: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高职新商科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兼具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内在属性具有高度同一性。本文结合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下新商科人才培养变革需求,在总结商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基础上,从系统化制度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构建和个体化教学考核实施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优化建议,为实现新商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共育新时代商科人才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83-03

基金项目:2019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商科育人‘54321’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1 9AZY001)。

作者简介:于非非(1983—),女,硕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孟迪云(1972—),女,博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工商管理。

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高校加快内涵建设的基本办学模式,强调产教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开展一体化经营合作,实现人才、技术、信息等多要素的区域融通,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一种综合课程观。

在商业、技术和人文深层次融合的新商业时代,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实践场域和资源优势,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激活商科专业课程内涵的教化功能,提升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有专长、习有专技、研有专攻、德有专修”的应用型商科高素质人才[1],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新商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价值意蕴

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转型不断催生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为适应产业技术跨界与交融发展,传统商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随之诞生的“新商科”对人才综合技能和德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下,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丰厚的实践土壤和现实价值。

(一)鲜活的职业实践场域,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实际的商业品德涵养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模式下,商科专业对接工作内容与过程实施教学,学生直接以“准职业人”身份进入社会,在商业职场实境中直面利益冲突与道德矛盾,锤炼技能的同时内化商业文化精神涵养。根植鲜活的商业职场实际和学生直接经验,对于整合凝练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培育创新务实、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实现课程内含价值观与国家主流意识同频共振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二)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利于提升新商科“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产教融合理念进一步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要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将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在商科教学中,其秉持的协同、开放、合作、共享理念打破了以往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横跨校企行组建高水平导师团队,开展企业真实项目实战,有效融入策划、营销、运营等商业活动和规则,激活教学场景,为实现新商科育人要素间的动态互促,达成育人过程多主体参与,多技术手段运用,多维度教学资源利用,有利于优化思政育人深度与广度,有效提升商科育人实效。

(三)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利于实现新商科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新商业环境下,固定化、单一技能型高职商科人才培养远不能适应未来行业交融化和服务智能化的需要。相较于以往单一技能培养,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优先服务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才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课程思政’就是为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扭转专业重教书轻育人的实践偏向,把课程知识传授、学习与学生个体成长、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将学生长远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2]

二、新商科“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观念认知上,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育人动力和能力不足

产教融合办学理念下,商科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由原来学校一方变为校企双方。高职商科教育将教学场域延伸至真实商业领域和社会,学生在“做中学”,旨在实现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

在唯才是用、追逐利润的商业竞争环境影响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企业师傅,都将技能掌握作为课堂教学和企业实习的主要目标,对知识传递与品德塑造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在要求认知不到位。受限于时间、精力和自身思政理论水平,部分教师出现课程思政实施动力不足,对思政元素理解不够准确,融入课堂方式不科学等问题,直接影响教师育人能力。

(二)育人机制上,学校缺乏“课程思政”系统化落实机制,育人效果不佳

“课程思政”是国家意志在职教领域中的精神呈現,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环节的制度性变革,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将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在商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建设目标不明确,实施方案无落实,实施主体责任不明晰,分工不到位等情况,商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间未形成同向同行的一体化顶层设计格局,育人很难在时空上形成整合性和协同效应,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方式上,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3]新商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实践中能形成众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感知和智慧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元素与财富。而目前商科课程思政价值引导多采用的是直接讲授式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条式传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既缺乏价值认知体系的纵向延伸,也不具备与工作实践的横向互动,这些间接经验远离学生生活需要,很难为实际所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明显不足。

三、新商科“课程思政”教学优化建议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商科专业需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突出商科育人特色,积极推进校企多主体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体化规划与实施。深化育人效果应对策略,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立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手段、细化教学评价,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一)加强协同育人系统化制度设计,让商科“课程思政”改革更有力度

新时代商科随着商业经济供给侧的需求,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的合作之路。与工科、理科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让新商科“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跨学科、跨专业实现科学合作协同育人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学院、专业间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有效激发行政教学系统和其他各级组织的主体能动性,并以科学的制度设计来协调主体行为,”[4]有序推进一体化规划与实施。

一是在学校层面,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课程思政”整体化设计。推进制度建构,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及细则,明确各教学及职能部门权责,进行合理化分工,科学规划建设实施进程。

二是教学部门如商科专业或二级学院,突出商科育人特色,对接企业、行业用人要求,分阶段凝练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协同扎根传统和湖湘商等地域特色文化,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精神养分,结合国情及前沿时势动态系统梳理商科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诚实守信、法治意识、家国情怀、进取机变、勤劳实干等内容适时融入课程教学。

三是专业教师层面,有针对性地制定校企教师和导师培训方案,定期开展思政政治教育和实践研修。建立课程思政实施考评及奖惩制度,倒逼或激励教师提升思政水平和道德修为。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间教学研学机制,互促教学提升,明确各自思政育人重难点,深化分工协作,形成多方联动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二)与职场、生活同构,推进理实一体教学改革,让商科“课程思政”教学更有温度

“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知识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是饱含德性意义与文化品格的知识。”“能够产生精神意义的学习一定发生在深度学习当中,这不仅是教与学一致性的必然选择,更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学习如果只发生在知识的表层就难以达到德行养成的目的。”[5]因此,“课程思政”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必须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找准发力点,促进德行养成并自觉转化为师生行动。具体落实到教学,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贴近学生实践、情感及成长需求,与职场、生活同构,建构课程思政理实一体教学内容。通过创新运用大数据手段,收集整理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难题以及感兴趣的议题,让所学为其所用,建立兴趣关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把商业项目与课程思政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融入项目课程之中。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工作室和实训基地,融入精准求实、诚信正直,永为先驱、追求极致等优秀企业文化,对接工作过程创设“浸润式”学习环境,学生在真实项目工作任务中做中学,学中思,建立个人经验和生命体验的深层关联,体验职场环境,解决德育困惑,感受商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实现育训结合,知行合一。

二是以生为本,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换位思考意识,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和利用问题集锦、道德法制讲堂、项目实时案例等教学资源,微课堂、财经频道等形式让课程思政“活”起来。灵活运用点拨、矫正、启发、迁移等教法,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定式,进行创新性思考。教师身体力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言传身教,熏陶教化,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让教学更有温度。

(三)注重个体化差异,细化教学考核评价维度与标准,提升商科“课程思政”教学精细度

思政育人是个系统动态生成过程,且因个体道德品行、职业精神以及综合素养方面差异影响,教学成果较难量化。目前产教融合过程中商科教学评价多以学生行动、任务实施情况考核为主,重视知识技能传授效果而忽视精神引领实效考量,实现精准考评德育水平因材施教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是实行校企行多元综合评价。采用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以及学生自评多主体结合理论学习、课外实践、企业实习等方面,分别对课程德育、智育成果进行综合考评。二是细化考核内容、规则与标准。突破单一技能教学评价维度,将学习工作态度、职业行为、商业操守规范、社会责任等内容延伸,评价体系从实效性、认同感、保持度三个层面,侧重学生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评价指标量化。三是动态个性化考量育人成效。德育养成是个长期过程,需建立动态过程性考核机制,建立德育成长千日手册,动态检测学习情况,推送符合学情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建议,实现问题诊断、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课程思政只有关注服务学生成长,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規律,在商业文化和实践中充分挖掘专业育人特色,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多维度增强课程思政实效,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才能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瑢. “互联网+”时代新商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20(06):80-82.

[2] 伍醒,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6.

[3] 张健,孙斌. 从高职思政课程改革看工学结合的哲学意蕴[J]. 职教论坛,2012(08):11-15.

[4] 张海洋.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逻辑理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63-67.

[5] 伍醒,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60.

猜你喜欢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高教学刊(2021年15期)2021-07-20烹饪卫生与安全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食品界(2021年7期)2021-07-19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究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15期)2020-07-23基于复合型紧缺人才培养的盾构施工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与创新科教导刊(2020年15期)2020-07-14试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年12期)2020-07-06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型” 高职旅游人才培育研究北方经贸(2020年6期)2020-07-04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分析青年时代(2019年6期)2019-04-04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19期)2018-06-01新时期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几点分析新一代(2017年19期)2018-02-05《矿山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技视界(2017年1期)2017-04-20

推荐访问:视域 教学改革 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