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化的前瞻性分析

2022-04-02 10:48:48公文范文
李派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自诞生以来就以其技术革命的颠覆意义和实际应用范围的强势扩张而

李派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自诞生以来就以其技术革命的颠覆意义和实际应用范围的强势扩张而备受关注,并且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它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意识及思维,来使机器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胜任多场景程式化的工作,并逐渐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尝试更多层面的拓展。人工智能似乎一直在试探由人工打造的智能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人工”,而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期待和恐慌也由此交织而生。

肇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人工智能,似乎是因为学科起源而对人文科学始终抱有一种敬畏的姿态和挑战的欲望。尤其当以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打造的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九歌”为代表的诸多人工智能写诗系统的问世,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化的未来和前景就更加令人好奇。

以“九歌”2.0版本的系统为例,此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将人工智能诗词写作分为“绝句”“风格绝句”“藏头诗”“律诗”“集句诗”“词”六大类,每一类又下分“五言”、“七言”、词牌名等小分支。如在生成诗歌检索框内输入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明月”,在不同类别下可得下述诗词:

五言绝句:

明月照双鬓,孤灯夜雨床。

客怀何以遣,世事自堪伤。

“忆旧感喟”风格五言绝句:

明月满江楼,乾坤一钓舟。

滔滔沧海上,莽莽万山秋。

五言律诗:

白璧无纤翳,青灯见一轮。

高山流皎魄,寒水带澄春。

玉镜当楼暗,珠帘隔帐频。

不愁清夜永,何地有婵尘。

如梦令·明月

明月照人清泪,冷落一床秋思。偏到小楼西,夜夜绣帘垂地。无计,无计,愁锁眉峰十二。

梧桐影·明月

明月斜,河边渡。舟子笑声何处来,郎船恰似潇湘浦。

忆江南·明月

人去也,最好是江边。明月多情圆又缺,断云无意复遮天。风里一条弦。

综观上述六首诗词能够发现,“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能够偶得“明月满江楼,乾坤一钓舟。滔滔沧海上,莽莽万山秋”这样的佳篇和“风里一条弦”这样的佳句。正如韩少功曾拿秦观的《金山晚眺》和IBM公司的“偶得”软件生成作品做对比时,“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富有阅读经验和鉴赏能力的专才们,也多见犹疑不决抓耳挠腮”[1]。“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生成的诗歌作品也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让人难以辨别是不是“人”作;尤其是一些风格化的作品,它模仿具有标志性诗人风格的作品时信手拈来。但是“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生成的作品也不乏一些略显牵强之句,偶尔会出现句与句之间为了满足意象与格律的要求而产生逻辑不连贯的现象。

“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的官方介绍提到“该系统采用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结合多个为诗歌生成专门设计的模型,基于超过80万首人类诗人创作的诗歌进行训练学习。区别于其他诗歌生成系统,九歌具有多模态输入、多体裁多风格、人机交互创作模式等特点”。基于系统的开发理念,在使用时也确实出现了以下几个明显的感受:

生成速度快。每首诗词的生成时间在3秒钟左右,即时便可获取与主题词相关的作品;即使是同一关键词的重复生成,也基本在这个时间区间之内。

格律严格规范。严格遵循诗词的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要求,在这一点上“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确实拥有了比人的创作更丰富的词汇库和更快捷的选取速度。

总体风格一致。不同类型的诗歌风格无较大出入;但有相当一部分诗词呈现出较强的个人风格,这或许是因为“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作为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就擅长对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相同风格归纳与分析。

诗词的艺术审美价值总体较高。具有一定的品读空间,但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这或许是因为“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的词汇库本身就来自古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尤其在词的选用上可谓细致琢磨。诗词词汇、意象重复率较高;同一意象词汇识别和替换较为成熟,具有明显的排列组合意味。

比如在五言绝句板块重复生成以“明月”为主题关键词的作品,得到以下几首:

明月照双鬓,浮云暮雨祠。

湖山千古事,一一付新詩。

明月青天上,凉风细柳边。

客怀何处写,多病未归眠。

明月照双鬓,浮云暮雨祠。

此生何日了,犹得话襟期。

明月照孤城,徘徊动旅情。

乡心随去住,何处候春晴。

明月青天上,凉风古渡头。

乡心何处切,回首愧沙鸥。

在五言律诗板块得到以下几首:

皎洁秋天夜,流光照我庐。

寒侵衾簟冷,风入漏壶虚。

玉笛惊初断,金波洗欲馀。

幽怀正寂寞,更待一年书。

清光无一点,寒色照人眠。

不见婵娟女,能窥窈窕天。

可怜团玉指,相似捣金弦。

自是瑶台上,偏宜十二年。

白露生天表,黄云蔽广川。

秋来无限好,皎似此时妍。

万里连环水,微茫隔塞烟。

不须更买取,且复斗婵娟。

皎洁照长空,寒光满太宫。

无人知独露,有客问西风。

夜静天河碧,秋高树影红。

故园千万里,何处一悲翁。

皎洁清江水,澄光照客窗。

高秋生白露,远夜动黄厖。

桂魄迷寒渚,菱波下夕矼。

此时怀旧好,不觉雁声双。

由以上十首作品不难发现,“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的排列组合特征显著,往往是不同词汇间的组合,甚至连句法结构的组合模式在不同作品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相似特征。同时,“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创作的诗词具有较高的程式化特征,这也正是因为绝句、律诗和词的规律性和规则性恰恰与人工智能所擅长的重复、组合、程序性等特点相吻合。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按照一定的编程程序选取固定词汇库里的元素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困难的却是如何在这种组合中体现出人文科学的思想性,这在目前看来却是有很大的挑战的。虽然在风格绝句中已经能够显现出较为一致的格式化,但是思想层面的彰显却要寄希望于不断排列组合的小概率偶然事件。正是因为人工智能需要海量的样本量才能从机器学习中习得规律再加以运用,所以它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都延承着旧文本库所标示的词汇、理念甚至是价值观。这对于需要时刻敏锐地感知当代生活的文学而言,无疑是产生了较大的滞后性和时差性。

对于诗词的创作尚且如此,映照到小说、剧本等不具有诗词如此显著规律特征的文学作品创作上更是存有巨大的难度。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进现代社会生活,这种由技术革新诱发的文化现象也在最具挑战性的人文科学领域暴露着倔强的野心。虽然在基于语义的自然分词等环节仍然存在着技术难关,诚然在诸多有规律可循的程式化工作中,人工智能确实意料之外地超越了“人”,但是对于文学创作这种个人意识性、思想性和伦理性极强的人文行为,人工智能能否带来更大的惊喜仍然处于未知。在这个背景下,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化的必要性、需求性和思想性更值得商榷。

文学创作是否有必要人工智能化,其实往往成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涉足文学创作的一瞬间,甚至在讨论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的创作之前,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化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大。人工智能在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快速、海量、准确,而这三个特点对于需要依靠沉淀出精品并且无固定标准的文学创作而言又是相悖的。文学创作引入人工智能,在目前看来并不能使文学创作得更“好”,反而有可能会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审美价值、伦理取向等方面产生冲击。文学创作的门槛并不是高不可攀,但却需要像钥匙对锁芯一样适配方能得其要领。但人工智能这把看似万能的钥匙在开启文学创作这扇门的时候,却总有一个齿槽别扭地吻合不上,转得动却打不开。如此而言,其实还是作为人学的文学并没有要实现人工智能化的必要性。尤其对于极具魅力和特性的汉语书写而言,其作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就对使用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中国文学的独特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又对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工智能坚决地表达了拒绝。所以当人工智能不能使文学创作变得更“好”的时候,它的必要性也就无足轻重。

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不需要人工智能化。文学创作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性在当下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文学创作的辅助、参考作用上。正如“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对于80万首人类诗人创作的诗歌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归纳,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于诗词创作是具有参考价值和比照意义的。目前来看它固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创作,但是却能为人的创作提供更为及时和丰富的启发与提示。甚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能够在更大的限度上弥补人的文学创作局限,而使文学实现在时代的多元变革中完成自身的“修整”与进步。所以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人工智能的更大用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未来人工智能辅助写作软件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不断提升参考样本推荐的智能化,为创作者提供实时样例作为写作参考或者灵感激发的触媒;二是不断解决超级长篇小说写作的‘记忆痛点’,开发具有智能分析和追踪创作者创作作品,对人设和情节做数据库处理,能形成超级及时在线人设和情节历史资料智能调取和提示功能;三是能通过逻辑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等运算,为作者提供大纲编写建议(故事策划)和人物性格设计建议。”[2]这或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做出的最可能也是最大的贡献。而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人工智能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也许难以成为文学,但却能在对辅助和参照的需求意义上有进入文学史的可能。文学史不再单纯是“人”的文学史,也将出现机器的、人工智能的文学史。

也许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能够在克服技术局限的背景下更深入地参与文学创作,但是对于文学创作过程中思想性的把握确实难以预判。与人工智能所擅长的程序化工作不同,文学的特点和魅力恰恰不在于重复和程式,而在于人类思想不断演进过程中与世界发生纷繁复杂的细微关系。“人工智能一旦作为社会系统被引入文学领域,文学作为人学在生态或进化意义上的价值便相对鲜明地获得显现。文学创作不只是个别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或剧作家的匠心独运,而且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一个分支、創意产业的一个链条、知识产权的一种赋值。它并非只是作家个人闭门造车、搜索枯肠,而是通过交往实现的。”[3]这就如同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把小说分为“有生活的小说”和“没有生活的小说”的分类法。“而机器人小冰绝无人类生命体验的温度波动,天然缺失需要倾诉的情感向度,《阳光失了玻璃窗》只是迭代计算的智能产物,匮乏直觉经验的诗歌意象,观念的意象替代隐喻的意象即是人工诗歌的抒情零度。”[4]谢雪梅在《文学的新危机—机器人文学的挑战与后人类时代文学新纪元》一文的第二部分“抒情性:情感的计算与抒情的零度”中也提到了人工智能作为机器在运算方面的擅长和在抒情方面的缺失。人工智能的前提是“人工”,它本身并不能主动并且敏感地感知社会生活中的迅速变化,而需要人工的前提设置。正如文学不是公式能够计算出来的,好的文学作品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唯一准则,或者说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是因为人类个体的巨大差异性—尤其是思想和意识层面的多样—造就的感知、反映和改变社会的巨大能量,而非机器技术的,这就从学科的源头处产生了相悖的分歧。人工智能能够模仿人的机械性行为,但能在多大程度上模拟人的思想和意识行为不仅是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未来的看点,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化不仅回到了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问题上,甚至丰富了作者之“死”的新含义,延展出了人工智能是否给予了作者“重生”的新议题。

综上,人工智能在未来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值得期待的。在这个相遇过程中,人工智能如何在自我革新的进程中使文学成为更好的文学,将成为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化必要性、需求性和思想性的最直接导向。

注释:

[1]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读书》2017年第6期。

[2]葛红兵:《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性及对人类文学生活的挑战》,《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1期。

[3]黄鸣奋:《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对接、渗透与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1期。

[4]谢雪梅:《文学的新危机—机器人文学的挑战与后人类时代文学新纪元》,《学术论坛》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文学创作诗词诗歌诗词书法作品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10期)2021-12-04【诗词篇】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3期)2021-03-19七月诗歌阅读(低年级)(2020年8期)2020-11-06背诗词的烦恼(下)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8期)2019-08-14背诗词的烦恼(上)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7期)2019-08-05诗歌的奇怪队形(一)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6期)2019-08-01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当代作家(2018年11期)2018-11-27电影《黄金时代》中的女性意识解读戏剧之家(2017年23期)2018-01-12浅谈新时期“三少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6期)2017-07-04生命陨落,莲花重生文教资料(2017年5期)2017-04-25

推荐访问:前瞻性 智能化 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