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环境专业多层次融合思政体系的建立

2022-04-14 11:20:02公文范文
杨金美耿启金刘莹陈刚李智华摘 要:在“3060双碳”战略下,教育部于2021年7月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

杨金美 耿启金 刘莹 陈刚 李智华

摘  要:在“3060双碳”战略下,教育部于2021年7月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文章以高校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以专业课群为载体进行顶层设计,根据课程衔接性和功能性分为通识类、导论类、工具类、污染治理技术类、实验实践类、课外活动补充等不同单元,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每个单元,促成相近课程的仿效利用、改善提高,形成系统的层次化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思政量化评价体系。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构建新工科下环境专业多层次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对相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双碳战略;环境工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S1-0155-04

Abstract:
Under the "3060 dual carbon" strate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pointed out in July 2021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neutr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udied, and the top-level design is carried out with specialized courses as the carrier.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course bridging and functionality is divided into general level, introductory level, tools level,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level, experiment practice leve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omplement different units.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will be carbon neutral into each unit, make similar courses follow utilization, and form a system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has established a perfec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study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multi-level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jors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field. This research also has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ual carbon strateg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我國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等方针[1]。环境专业与思政教育结合顺畅,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沿阵地[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峻,控制CO2等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日益迫切。2020年习总书记向世界庄严承诺,我国力争2030年达到碳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3060双碳目标”。2021年3月,“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总体布局[3]。同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专业课程思政的尝试,包括环境工程专业导论[4]、环境影响评价[5]、土壤污染与防治[6]、环境科学概论[7]、环境分析化学[8]、专业实践教学[9]课程,在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路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0-11],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本文以本校环境专业学生为对象,以核心专业课群为载体,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将双碳理念与实践融入每个单元,形成系统的层次化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

一、教学目标

以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培养理念,坚持“通专融合”和“产教融合”,以核心专业群为载体,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纽带,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加强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注重教师团队整体思政能力的提升,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注重丰富学生的社会活动,以学生学习成效为评价,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建立思政资源庫的同时,将双碳目标和一般思政目标从通识课、专业课群、实践课、环境活动等多角度融入思政内容中,从而实现环境专业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和优化。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以环境核心课程群为载体,坚持向课程要质量,并将课堂延伸到教室外,开拓发展第二课堂。根据课程衔接性和基本功能分为通识类、导论类、工具类、污染治理技术类、实验实践类、课外活动补充等不同单元,促成相近课程的仿效利用、改善提高,以形成系统的层次化教学体系。同时将双碳战略元素以背景介绍、原理分析、监测分析、创新处理技术、校企合作开发等形式融入到不同单元中。既兼顾了环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过渡衔接,又以课程思政为提升设计思政元素,实现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和优化,具体见图1。

(一)通识课单元

加强通专融合,在二级学院开设专业通识课。介绍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文件内容,以及各国在碳减排协定的行动和策略。解读“3060双碳”目标等各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二)导论单元

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围绕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新时代社会需求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人与环境矛盾中的优势。

导论课是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基础课,涉及内容较多,可以挖掘开展的思政元素丰富,适合形成思政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比如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入手,如热点新闻、电影、科普片等促进学生探究思政元素反映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通过案例引入探讨防重于治的底线思维、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通过电影《大学》片段,介绍环境工程专家、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钱易教授的理想和坚持;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介绍双碳目标出现的背景,针对目标中各国的对策行动,并在小组课题展示中增加全球变暖、碳中和技术的课题。

(三)工具单元

比如在现代分析技术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国际视野人才;采用诱导式教学法、角色转换式教学法、数字形象化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并结合绿色发展的特色案例,引导学生立足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在环境监测课程布点方法的讨论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明确诚实守信等职业价值取向;在双碳目标中加强含碳物质的监测方法、分析技术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环境要素污染治理单元

厚植情怀,提高学生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在环境微生物课程中通过介绍法国人巴斯德、中国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汤非凡、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引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自己的国家;通过学生调研、课堂介绍前沿研究等方法引入各专业课中碳中和的前沿技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验实践单元

编制实验教材,研发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加强校企合作,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促进碳中和新技术开发;继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经常开展学术活动和实验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

(六)课外活动补充

国外经验充分肯定了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对学生起到了价值观传递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适当对学生组织放权,鼓励学生组织与环境专业相关的科普宣传、社会调研、走进社区、垃圾分类、校内技能大赛、国内清洁生产大赛等社会活动。在过程中可以深化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感。

三、教学实施保障

(一)梳理思政元素,完善并共享思政资源库

加强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讨交流,继续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将课程思政能否达到效果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定的一部分。在集体备课中,共同探讨梳理思政元素,建立思政资源库,并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思政资源和融合形式,实现课程思政间的有效衔接、过渡和价值观引领的强化。

元素库:比如在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微生物等课程介绍古巴比伦文明消亡的案例,说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现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全球变暖案例中,结合全球变暖,引申到联合国气候大会,碳减排与碳贸易、《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介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交锋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积极应对,展现大国担当,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双碳目标案例:从碳中和创新技术、碳核算碳管理、日常生活等多角度,探索专业课之间的思政衔接性和系统性。比如技术前沿-土壤-大气界面的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化能固碳技术(环境微生物);污泥烧制后的陶粒治理挥发性有机碳(VOCs)技术(课题组碳减排技术);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育林,奋斗创造绿色奇迹的塞罕坝精神(碳中和);垃圾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碳核算);垃圾分类是新时尚,提倡低碳生活(低碳思维-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思维

持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各课题组。在教学导师的言传身教下,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能动思维能力,而且从生活、心理、接人待物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加强环保从业的职业教育,树立新时代环保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加强校企合作,开展碳中和相关的技术开发和研究课题。

(三)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相关活动及大赛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相关的活动,比如环境日宣传、社区调研、走进中小学课堂、企业碳排放情况调查、美化环境志愿者等活动。组织二级学院的监测技能和环保知识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环境科学协会、“水务杯”市政环境大赛等,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结合教学方式改革,完善思政融入方式

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在课程教学环节,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热点新闻、做游戏、对比国家统计数据变化、讨论周边环境问题等方式,了解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比国家政策出台后(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周边环境状况的实质改变,增强学生对环境专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选取环境领域热点问题,比如违反环境保护法的热点新闻,以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解决之道,培养在环境保护意识基础上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结合诱导式教学法、角色转换式、小组讨论、辩论赛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评价标准、思考方式,锻炼系统、全面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思政课程目标可衡量

在课程评价的环节,确保思政课程目标可完成、可评价、可衡量。在过程性评价环节,将学生专题汇报中是否涉及思政方面的思考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同时,作业中增加开放性题目,比如调研文献,调研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等热点问题,设置思政相关的期末考题,促进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方向和远大理想。

四、教学成效

在专业课中通过多种方式融合课程思政,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取得一定效果。

首先,学生的学习认同度提高、对周边环境和国家政策更敏锐,专业学习积极性更强,逐步树立解决环境污染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志向。同时,学生更加关注环境热点问题,在学生转发的微信中可以看到学生会主动关注“两会”中的环境热点问题和国家政策。其次,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在随后的作业、考试中,学生从不同层次表达了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从小事做起,加强学习,为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的意愿。在针对环境热点问题小组环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阐述了环境问题的现状、介绍了国家相关政策、发展变化,呼吁更多同学关注周边环境,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专业课成绩不断提高。再者,“学业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多名学生获得国创计划项目,并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第三届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提升。

本专业目前共有三届毕业生。在主人翁意识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考研率逐年提高。从首届的33.3%,到2020年的37.5%,再到2021年的45.9%,其中也包括多名985、211高校的学生(见表1)。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本研究以环境工程核心课程群为载体,通过课堂内外相互发展,构建多层次融合课程体系。按照专业课程的内容框架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其特有的一般思政教育目标和“双碳”战略思政目标,坚持通专融合、校企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系统化地进行思政教育,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亭亭,季鸣童,戴春雷.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途径[J].科研教育,2021,26(6):38-39+8.

[2]黄中华,孙秀云,李健生,等.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20(10):155-157.

[3]潘复静,靳振江,游少鸿.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20(33):92-93.

[4]李新洋,贾方旭,蔡伟伟,等.培养创新思维为主题的思政教育案例设计——以“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全英文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92.

[5]周变红.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24):177-180.

[6]杨茜,李学平,张再旺.双语融合思政在“土壤污染与防治”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13(48):299-300.

[7]曹芮,杨红,王雪梅,等.基于课程思政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设计研究[J].科教论坛,2020(11):44.

[8]龚丹丹,任嗣利,刘娟,等.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育人元素的思考——以《环境分析化学》为例[J].广东化工,2021,48(16):336-338.

[9]徐妍,任芝軍.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J].思想政治,2021(5):34-35.

[10]张晓东,黄远东,周海东,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0):143-146.

[11]周影茹,马陶武,胡文勇.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5):181-184.

猜你喜欢环境工程新工科课程思政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机电设备维修》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年4期)2021-04-13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6期)2021-04-12基于课程思政的主题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21年1期)2021-04-09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文教资料(2020年33期)2020-04-12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的探讨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31期)2019-11-2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改革与实践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年5期)2018-06-20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软件工程(2018年3期)2018-05-15新工科背景下《无损检测》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29期)2018-02-03环境工程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7年18期)2018-01-09基于“新工科”的“过程流体机械”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48期)2017-11-24

推荐访问:多层次 融合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