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学科素养视域下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7-29 18:00:11公文范文
李佳妮摘要初中美术课小组合作是当前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兼顾差异与平等,遵循小组合

李佳妮

摘要

初中美术课小组合作是当前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兼顾差异与平等,遵循小组合作原则;搭建合作平台,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强调过程与发展,形成小组合作的有效评价”三个方面来提升小组合作的深度,解决传统小组合作教学中“目标不清”“评价缺失”等问题,最终促进课堂教学有趣、有效展开。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学科素养 小组合作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为初中美术学科素养的五个方面,美术教育不仅促进学生提升对美的认知,更要促进学生对美的创造。当前,初中美术课堂小组合作模式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有效地提升了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分组随意”“目标不清”“评价缺失”“无效合作”等问题。如何提升小组合作的深度?本文将小组合作教学植根于学科素养视域下,通过尝试与构建的方式,探索更有效的美术学科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一、兼顾差异与平等,遵循小组合作原则

传统的小组分配操作简单,往往根据教师的“指令”,并以教室座位为分组依据,前后4~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开展美术活动。这样的小组合作是一种“非自愿”的方式,也缺乏任务驱动和评价保障,时间长了,这种合作缺乏团队意识,学生潜力得不到激发,对美术课堂教学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让一些学生“滥竽充数”,降低课堂实效。为此,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任务、目标,兼顾学生间的差异,遵循小组合作的原则,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基。

一是兼顾差异性。学生原有经验、学习能力、审美能力、综合素养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美术课堂五彩缤纷、充满生机。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在分组合作中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情况,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个体差异,将“怀揣着不同想法”的学生差异化分组,确保组间整体实力相当,促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美术课堂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成果固然重要,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还体现在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以及美术活动的参与度等方面。因此,兼顾差异性分组,能使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得到“碰撞”,激发学生的分享欲望、表达欲望、创造欲望。

二是鼓励自主性。在美术课堂分组合作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意愿。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能力很强,教师放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小组的權利更有利于学生团队力量的形成。这里的“自主”不是随意,教师仍需要根据课堂内容统筹协调各小组成员,体现在关心“落单”的学生和引导同类型学生加入不同的小组这两个方面。在分组方式上,采取自荐与推荐的方式,不一定指派美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长可以自荐,也可以轮流,还可以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难度任务适当指定,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教师对学生形成美术小组的人数上不应该设有限制,一般情况为4人起,至多8人。小组内的分工由学生自主决定,如收集材料、造型勾勒、颜色填图等可以分配到个人,最终成果由小组集体呈现,以提高每个组员的参与度。

三是遵循平等性。小组团队搭建后,教师要对小组间的资源进行均衡化配置。各小组之间应当是齐头并进的关系,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每个小组的特点,设置适合该小组难度的任务,或者设计几个类型的任务,由小组自行选择,弱化小组之间的比较,鼓励良性竞争,让每一个小组都能收获成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一课时,教师首先确定本课为“欣赏·评述”类课型,教材中涉及的画作较多,在课前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并集中进行展示。考虑到有一些画作比较热门,素材比较丰富,学生收集起来比较容易,可以作为必选作业布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收集一些比较冷门的画作,如《小庭婴戏图》《免胄图》《女娲补天图》等,也可作为附加项来进行布置。在小组内部,教师也可以细化任务,照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一幅画作的资料收集,较难的画作可以由几个学生一起完成;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承担展示任务,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归纳和整理信息,确保各小组之间和各学生之间任务难度相对均等。

二、搭建合作平台,提高小组合作实效

搭建合作平台是小组合作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小组合作的核心在于“合作”,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平台。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看似热闹的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呈现的是零散的结果。因此,合作平台的搭建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细化任务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对话、交流是在教师引领下开展的。因此,教师作为搭建合作平台的主体,应当为学生创设不同的目标任务,细化抛出的问题,使每个学生与其他小组成员有效合作。细化后的任务目标难易程度不同,驱使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去参与。

例如,在讲授“综合·探究”类课型——“故乡”时,笔者将最后的展示环节做如下设计:将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美术创造。该设计涉及道具、设计、表演、感悟等环节,完成难度较大。在准备环节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两种风格的道具,并且在最终展示环节中,所有的道具要以“景”的方式呈现。这样,任务指向明确、目标细化,“两种风格”导向让学生敢于表现不同想法。“景”为一个整体,这也增强了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学生的作品三三两两摆放在一起,在调整与组合中加大了合作的“深度”。

同时,巡回指导并纠偏。美术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还需时刻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发展和变化,巡回指导和及时纠偏,给予学生正向或是负向的提示、反馈和矫正,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更紧密、更有方向性。“小组”相对“全班”来说是一个更小的圈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美术活动时,往往能给予平时腼腆的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对这些勇于尝试的学生给予一些及时的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对于一些不成熟的美术创意,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营造宽松和谐的小组合作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在巡回指导、及时纠偏的同时也要促进组间合作,教师通过各小组的动态与进度,可调整作业的难易程度,增加或减少学生任务,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强调过程与发展,形成小组合作的有效评价

评价是初中美术课堂小组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审美观念,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评价、乐于评价、接受评价,那就要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变革。

一是创设生活化评价情景。美的产生源于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真挚、美好的感情,其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创设“生活化”评价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生活体验、延伸生活经验。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课堂评价应植根于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评价情景,比如,学生作品是否具有个性化生活创造,是否充满对生活的奇思妙想等。每一个作品都是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能彰显作品生活化立意、构思。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改进、修正和提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体现课程標准的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要“多元”,学生自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都应在其中,学生自己、同伴、教师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即自评、互评、师评三者有效结合。例如八年级上册“造型·表现”类课型——“用心灵接触自然”这一课,学生的作业风格从起笔开始就大相径庭,审美差异体现在学生的选材、构图、细节等方面,最终呈现的美术作业“百花齐放”。笔者在评价环节先采用了“同伴互评”的方法,以组内评价和组间推选的方式,选出几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自评。每个学生都有“自评”的权利,作者可以争辩、可以解说,还可以提出不足之处。在自评与互评环节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做出点评与表扬,帮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收获成功。

三是结果与过程并重。美术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受美术造型能力的限制,美术技法也需要花时间打磨,并不是“学会了”“听懂了”就能“画好”。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客观,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想表达”“设计理念”“参与度”“美观度”“完成度”设计一个贯穿课堂、作业的评价量表(如下表)。在评价中,教师要对表现出彩的小组进行肯定,对其他小组可以选择在设计思路、造型亮点、小组参与度、小组积极性、小组氛围等方面进行鼓励,将过程性评价与表现评价结合起来,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

总之,美术课堂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特征,并彰显自主性,基于学科素养的角度关注差异、兼顾自主、搭建平台、优化评价,为提升学生美术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体现了美术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美术评价课堂欢乐的课堂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2021年17期)2021-10-01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唐DM 智联创享型世界汽车(2019年2期)2019-03-01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2006—2017年度C—NCAP评价结果世界汽车(2017年11期)2017-11-23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世界汽车(2015年8期)2015-12-05一条鱼游进了课堂读写算·高年级(2015年1期)2015-07-25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世界汽车(2014年9期)2015-02-13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

推荐访问:视域 素养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