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融媒时代,我们仍要在写作上下功夫

2022-08-12 15:14:02公文范文
陈发文摘要:融媒体时代,处处都是传播平台,人人可成传播者。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短平快的信息传递方式,

陈发文

摘要:融媒体时代,处处都是传播平台,人人可成传播者。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短平快的信息传递方式,很容易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让作者与读者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互动交流,碎片化、浅表化成为信息传播主流。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愈加需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而写作“三有”作品的人在哪里?从行业性质和职责使命来看,专业记者应毫不犹豫扛起这个责任担当。融媒体时代,多媒体融合传播提升传播力势在必行,但不能盲目追求吸眼球、拼流量,真正要拼的是思想、品质,新闻有品质,流量自然来。因此,如何写出更多“三有”作品,成为新闻业界广泛探讨的话题。如何不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也成为记者的必然功课。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新闻写作 “三有”作品 创新手法

好故事多,讲出好故事却难;好作品多,写出好作品也不容易。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大多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信息碎片化、快速化传播成为了一种新趋势。在此背景下,要用好作品与“快信息”竞争,这要求记者要不断提升“脚力、眼里、脑力、笔力”,在写作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发现,用独特的眼光发现好故事、找准好角度,找到新闻点;要坚持质量为王,发挥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优势,持续输出优质的新闻内容;要谋求创新,借鉴立体媒体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做到取彼之长、为我所用。

一、善于发现,找准新颖角度

新鲜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属性。具体又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内容新鲜,即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满足受众第一时间知晓新闻的好奇心;其二是角度新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创新意识,从全新视角报道新闻,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赢得读者的青睐。新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何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新闻?如何去选择新颖的角度?这就考验记者的功夫。例如:在民生类新闻中,很多自媒体将关注点放在“问题”上,通过突出民生问题、双方矛盾达到吸引关注度、提升点击量的效果。而作为记者,则可另辟蹊径,把新闻报道的重心放在故事背后,通过深入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在故事的背后中找角度、寻亮点。

2019年3月13日贵州日报刊发的《春节期间保证通水?面对质疑,六枝特区副区长与村民拉钩定约——一个特殊的约定 一场双赢的结局》,获得贵州新闻奖一等奖。文章主人公之一六枝特区副区长、新场乡脱贫攻坚决胜团团长蒋家梁是记者微信好友。蒋家梁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么一段:“落龙,名中有龙,然缺水。承党恩甘露,饮水工程重上。库区来水,提两级,逾三村,越六山。田老伯未信节前通水,遂以二十人腊肉火锅美餐作赌。殷盼情,岂是打赌了然。是责任使命,更是输不起也绝不会输的决战。”记者看到后,敏锐地发现了新闻。于是,深入挖掘采访,了解故事的全部内容,从拉勾约定这个角度切入,用生动的文字讲述脱贫攻坚战场温暖的故事。

2020年6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媒体团走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中央和地方各级媒体同时采访、同题作文,这样的情况下,选好角度成了核心竞争力之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经济日报刊发的《贵州省威宁迤那镇:矮了苹果树 宽了脱贫路》,记者从当地发展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找准技术这个角度,新颖的视觉发现、精美的文字呈现让稿件更加鲜活。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则选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角度,写作了《威宁迤那致富果:外带“高原红”内藏甜蜜芯》,不一样的角度切入,也让稿件不失鲜度。

二、剖析表象,挖掘思想深度

好的新闻作品,需要记者有敏锐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善于抓住问题,做到由浅入深、以小见大,从新闻本身触及更深刻的东西,对启迪思想、改进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对比可以发现,许多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只是简单地还原新闻事件,而很少透过新闻表现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产生的影响、代表的价值等进行深入挖掘。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不大,也难以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作为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抓住新闻事件背后的“根本性”,理解真正的前因后果,从而进一步进行深挖提炼,总结可推广的经验。

告别千年贫困,阔步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怎么干?是全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高度重视,而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更是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记者在从江县蹲点调研采访期间,深入全省“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占里村采访,通过深入田间地头采访、与干部群众交流座谈,了解占里村在产业发展、民居改造等方面的创新做法,记者发现作为全省“试点”,占里村“变与不变”的发展思路,值得深入总结,也可为“他山之石”,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启示。因此,结合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记者抓住占里的“变与不变”,精心构思,写作了《占里:变与不变之“理”——一个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于2021年9月12日在贵州日报一版刊发。稿件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业界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稿件在天眼新闻客户端播发短短一天时间,阅读量就超过十万,同时也得到了学习强国等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转发。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到社会民生……全国各地在创新實践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经验模式。作为新闻记者,就是要善于剖析表象、深入挖掘、总结提炼,让报道有深度、思想有高度。

例如:2022年3月24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乡村振兴 用“美”作答——湄潭县“三美五示范”打造最美乡村纪实》,深入总结了湄潭县用“三美”作答乡村振兴、力争“在全国比高低、在全省当样板”的生动实践;2019年8月29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麻山“大迁徙”——望谟麻山万人易地扶贫整乡搬迁纪事》,不仅深入总结麻山腹地望谟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生动实践,也展现出贵州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头号工程”的丰硕成果。

三、创新手法,拓展写作宽度

融媒体时代,视频、音频、漫画、H5等生动形象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新闻写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调查发现,很多新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像记流水账一样概述整个新闻事件的流程,导致新闻报道的形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也就失去了传播力。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当避免此类问题,在新闻写作时要不断创新。

首先,体裁的创新和选择就是新闻写作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新闻事实适合什么样的新闻体裁,是有讲究的。选择合适的体裁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华社2016年播发的《记者手记:羊小平砸缸》一稿,是受广大读者好评和记者学习的榜样。作为斩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该稿件除了捕捉到细节、选好了角度、精美的构思之外,其体裁的创新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稿件作者在采访札记中谈到:“在采写《羊小平砸缸》的几个月中,我曾一度遇到表述方式和新闻体裁的困扰,消息不行、通讯不行、特写也不行……在经过几个月的挣扎后,我最终决定大胆抛弃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用散文手法铺陈、新闻方式叙述,并坚持用第三视角旁观的塑造方法,突出稿子的镜头感和画面感。”

体裁的创新赋予了稿件感人的力量,同样,体裁的选择,也可以赋予一篇稿件新的力量。

2020年6月17日贵州日报一版刊发的《印江木黄镇乌巢村村民刘从甫告别贫困换上新皮鞋穿了20年的“轮胎鞋”送进博物馆》一稿就是如此。稿件原本是在天眼新闻客户端刊发的一篇通讯,讲述了村民刘从甫告别贫困换上新皮鞋,原本的“轮胎鞋”被当地博物馆选中进行展示的故事。编辑看到稿件后,认为稿件通过小切口反应大主题,是一个少见的好题材,但或许通过消息体裁,表达更简洁、也更有冲击力,于是与记者多番商量修改,以消息形式在报纸上呈现。最终稿件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赞扬,并获得贵州新闻奖。

其次,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艺术加工,这也是创新写作的方法之一。在新闻报道中,大篇幅使用专业名词的现象不在少数,虽然给观众留下了一种权威、专业的印象,但是也因为内容过于严肃,导致阅读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选择与之对应的艺术加工手法,从而体现出灵活性,不失为一种选择。

湖南日报2020年06月29日一版刊发的《云端之上,尽是“掌柜的”》短通讯,讲述了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云顶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结合云顶村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的特点,记者从标题到文内,都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掌柜的”“当之无愧是‘云端之上的村子’”“‘仙气飘飘’的云顶村渐渐有了人气”等等,这些生动的词语和语句描写,为报道增添了不少“含金量”。

在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都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碰钉子”“牵手”“梳妆打扮”“牛鼻子”“朋友圈”“大比武”“搭擂台”“钉子户”等都成为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常用来比喻的词语,也广泛运用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此外,生活化的语言运用、镜头化的场景描写,也是新闻写作广泛尝试的一种方法。新闻写作选择何种语言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要在严谨性与生活化之间做到统筹兼顾、相互平衡。例如,在写作财经类新闻稿件时,由于其受众主要是金融、财会等行业的人士,专业素养较高,为了突出专业性、严谨性,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就相对较多。相反,在报道民生类新闻时,考虑到受众因素,要选择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将新闻故事讲述出来,让读者可以透过文字,了解故事细节、联想故事画面,起到很好地的传播效果。

例如,天眼新闻客户端2020年1月24日播发的《开往幸福的公交车——册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故事》,通篇采用平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公交车上的几个幸福故事,精准描写新闻事实、生动突出新闻主题,语言接地气,报道显大气,让新闻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稿件在天眼新闻客户端播发后,短短两天,阅读量就突破了20万。又如,2019年05月11日《貴州日报》2版刊发的《易地搬迁,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贫困群众感恩党的好政策——杨频搬家:满屋笑声 满心欢喜》一篇通讯,文章全文采取“镜头化”的描写手法,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新家时的场景进行了细致描写,写法独特,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四、融合呈现,延展传播广度

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融合传播是提升传播力的必经之路。新闻作品不仅要在内容、形式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融合呈现,而平台的融合呈现也是升传播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平台融合传播,才能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延展传播广度。在这样融合传播的背景下,对新闻写作或是新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记者在创作出优秀文字作品的同时,也要同步拍摄照片、制作视频等多形式的新闻产品进行融合传播。另一方面,新闻作品除了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刊发外,也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融合传播,才能大大提升影响力,反之也是同样道理。例如:2022年04月12日贵州日报刊发的《印江实施稻田种养新“粮计”实现钱粮双增收——装满“米袋子”鼓实“钱袋子”》一稿,该稿件于4月10日在天眼新闻客户端播发,两天后阅读量仅2万多。稿件经过精细编辑后,在贵州日报刊发,同时,再次在天眼新闻客户端融合传播,阅读量一下就突破了10万。这样的融合传播,让稿件增添了流量,也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

结语

无论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到哪个阶段,“内容为魂”不会变,坚持这个原则,融合发展之路才能走稳走好。因此,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在写作上下功课是不变的课题。练好写作本领、提升写作水平,需要记者不断加强学习、深入践行“四力”,在发现新闻、选取角度、提炼思想、创新手法、融合传播上不断下功夫,才能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才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才能推动媒体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猜你喜欢 三有新闻写作作品 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商情(2019年5期)2019-03-29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的“三有”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年12期)2019-01-06浅谈互联网对纸媒新闻写作的影响新闻论坛(2018年3期)2018-08-29“三有”——让习作充满生活味儿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10期)2018-06-29例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中职教学“三有”课堂广西教育·B版(2018年9期)2018-01-23新闻采访要素与新闻写作的互动关系科技传播(2017年24期)2018-01-15浅谈中职班主任工作的“三有”及体会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24期)2017-09-27路遥作品受青年读者青睐之因探析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4期)2017-05-21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分析采写编(2017年1期)2017-04-22浅析优秀美术作品中情感的传达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2期)2017-03-29

推荐访问:要在 功夫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