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侗族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研究

2022-08-19 11:42:03公文范文
【摘要】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

【摘要】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侗族非遗优势项目,构建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倡导民族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侗族女生自我意识觉醒;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课堂,引导侗族女生提升劳动技能;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传承和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侗族 非遗传承 女性职业教育

贫困代际传递 “侗寨·五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04-04

发展教育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摆脱贫困状况的普遍做法。我国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更适合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需要、更有利于摆脱贫困状态,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着力提高贫困群体发展能力这一策略,可以让贫困家庭学生有效掌握就业本领、发展职业能力,促使贫困群体依托就业摆脱贫困。由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状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

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家庭代际贫困传递与家庭成员的性别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家庭中,母亲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收入情况等,对其后代的自我规划能力及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女性,由于自身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加大了贫困代际传递的隐患。本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民族女生班实施“侗寨·五娘”(“五娘”即歌娘、茶娘、绣娘、画娘、厨娘)教改项目为例,剖析职业教育促进侗族女性职业成长的教改实践过程,论述在职业教育中激发侗族女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侗族女性的就业质量和家庭地位,同时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当前,女性群体在自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增强。同时,少数民族地区重视开展职业教育推动女性群体进步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获得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大多来自农村,原生文化与职业学校文化之间常常出现衔接不好的问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在接受职业教育时常常出现自卑、厌学的心理。美国学者吉内瓦·盖伊(Geneva Gay)在其著作《文化回应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提出“文化回应性教学方法”的观点。文化回应性教学法指的是利用不同学生的文化知识、先前经验、行为方式,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为关联、更为有效,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文化的优点之上,并增加他们的优势。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外延可以扩大到产业文化差异、行业文化差异等,甚至包括学业文化,以及“好学生”与“差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不少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启了将民族文化、非遗技艺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旅,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学生架设学习“脚手架”,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的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路径

我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柳州市内少数民族人口为2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2.75%;而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68.58%,近5年招收的侗族学生有1000余人,其中女生456人。为此,学校在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社会文化艺术、茶叶生产与加工等5个专业中开设了侗族民族女生班。2015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侗寨·五娘”教改项目实践,秉持改变侗族女生人生格局、阻断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初衷,创新与发展侗族非遗传承模式,致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有深厚侗族文化底蕴、具备侗族文化技艺传承与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民族非遗企业行业发展需要、能创业能升学的独立自强的少数民族女性。“侗寨·五娘”教改项目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大力提倡民族文化育人理念,激發侗族女生文化觉醒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桂教职成〔015〕13号),明确职业院校在服务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民族文化从民族社会实践经验当中凝炼而来,是核心素养中“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具有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一致性等特点,体现了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包括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女性职业教育,其中一项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资源中,使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激起少数民族女性群体的文化自醒。我校从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关注侗族女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的侗族非遗项目,搭建起三级课程体系: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融入语文、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将侗族习俗、庆典活动、社团活动融入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校园内定期举办侗族大歌校园展演、侗族农民画展、侗绣竞赛作品展等活动。学校整合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多方力量,与非遗传承人、企业等联合创建了“侗族风情园”“清花侗绣坊”“侗族服饰博物馆”等多个侗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全方位推动侗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为激发侗族女生的文化觉醒奠定基础。49AFD957-DF58-4F8F-AFD5-2594BCA5EF03

(二)侗族非遗技艺融入女性职业教育课堂,突出实用技能培养

非遗技艺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发明、积累、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蕴含着少数民族特定的历史经验、社会习俗以及民族精神。开展女性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并提高女性群体的劳动技能。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特有的生存技能,非遗技艺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提升人民劳动技能方面具有突出价值。因此,开展侗族女性职业教育,应当在充分重视并挖掘少数民族非遗技艺文化价值的前提之下,将非遗技艺的学习与传承融入女性职业教育课堂,突出实用技能的培养。我校“侗寨·五娘”教改项目紧密围绕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5门非遗技艺的核心内容实施教学,通过校内教、学、研平台与校外校企政行合作的展、产、商平台,构建“非遗传承人+校内教师(校级技能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生”三级传承人梯队,联动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社会文化艺术、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通过拓展专业方向与“五娘”(歌娘、茶娘、绣娘、画娘、厨娘)课程对接,贴合中职侗族女生的认知特点和技能养成规律,在教学目标的建立、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制订中,融入相关侗族非遗技艺教育元素,引导侗族女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非遗技艺的学习及传承活动当中,了解非遗技艺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

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我校侗族女生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内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我校侗族女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扎实、教学竞赛成绩斐然,近年来在国家级、自治区级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如在第一、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上获得8个奖项;在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获得10个奖项。侗族女生在学习非遗技艺以及其他劳动技能的过程当中,增加了自身的知识积累,提升了技能水平,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基础。

(三)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地位等基本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女性群体的社会价值长期被忽略。因此,在尊重女性群体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应引导侗族地区女性群体主动地参与到本地区、本民族的社会生产活动当中,帮助其提升创造性思维意识与增强创新性理念。“侗寨·五娘”教改项目注重教学内容创新,即以“非遗+时尚”“文化+技艺”“项目+成果”作为导向,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学习机制创新,通过师生合作以“三品进阶”,(即作品→产品→商品)突出学创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渗透,实现对侗族非遗技艺成果的推广与创新。由此,我校通过培养侗族女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其创新性理念,使她们掌握过硬的技能,同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2015至2020年的5年时间里,我校在“侗寨·五娘”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度关注广西连片贫困地区生源的女学生,通过与当地乡镇、村委联系,精准招收三江侗族贫困女学生,使当地侗族女生的升学率从15%提升至32.5%,侗族女生学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如我校2016级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侗族女生张由温,在校期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二等奖,同时获得公费赴法国研学的机会,升入高职后,继续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专业比赛。我校连续两届在“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上荣获“非遗职业教育贡献奖”“最佳组织奖”;展示会上,“葫芦仔民族文化产品私人订制”“红淘客民族风网红IP内容服务商”等民族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均由我校侗族女生班的女生参与打造。由此,我校侗族女生的創新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有效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女性传承人队伍的发展壮大。

在开展侗族地区女性群体职业教育过程当中,侗族女性的社会发展观念实现了革新,即由原本过度强调女性对家庭及社会应当承担责任和做出贡献,转变为更加尊重女性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需要。尤其是在实现女性群体的社会价值过程当中,有助于改变民族贫困地区对女性的传统狭隘认识,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肯定,其在后代教育、社会贡献方面的价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且推动了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三、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侗族女生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效

我校在探索“侗寨·五娘”教改项目的过程中,成功打造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及女性教育的特色名片,在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等次评定中,“侗寨·五娘”教改项目获得特等等次;2019年,我校牵头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柳州联盟”,并主持召开了“侗寨·五娘”文化论坛,我校当选理事长会员单位;2020年,我校作为联合发起单位之一,成立了全国非遗职教集团,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余所院校的领导、教师代表,聚集我校共议非遗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之路;2021年,由我校发起、组建的广西中等职业教育非遗传承职业教育集团正式获自治区教育厅备案。我校在探索非遗传承和促进女性职业教育中,为中职学校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为民族地区开展女性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我校侗族女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当中,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也实现了理念的革新和技能的提升。据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5年来,我校侗族女生体质健康优良率由11%提升至25%。此外,我校侗族女生在基本理论以及劳动技能方面也获得了全面发展。据我校就业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侗族女生就业率达95.6%,其中升学率达32.5%,为少数民族地区侗族女性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承担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在推动侗族地区女性群体职业教育高效持续开展过程当中,“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局面得以形成和发展,在家庭代际传递中形成良性循环。如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茶村大力实施青年回村、“乡贤回归工程”的政策号召下,我校2015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侗族女生吴天秘,毕业返回家乡后,利用家乡优势资源,结合在校学习的扎实茶艺知识,种植三江茶,经营茶坊,将茶叶远销福建、湖南等地,获得了日均销售500斤茶叶的丰厚回报;同时,吴天秘在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我校通过“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从服务民族地区、关注侗族女生成长角度出发,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的侗族非遗项目,构建和推广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推动学校侗族女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同时,在传承非遗技艺及深化文化内涵的过程当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瞿连贵.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2]卢耀辉.独龙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3]符怀水.近代女性职业教育对当前农村女性职业教育发展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21(9).

[4]林敏.我国欠发达地区女性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

[5]李秀天,蒋春洋.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研究:基于陶行知的“小先生制”[J].职业教育研究,2017(7).

[6]崔芹,李泓,邵燕燕.女性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缺失及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7(4).

[7]Geneva Gay,王明娣.文化回应教学理论:背景、思想与实践: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Geneva Gay教授访谈[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

作者简介:余冰(1986— ),广东人,管理学学士学位,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

(责编 杨 春)49AFD957-DF58-4F8F-AFD5-2594BCA5EF03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文化产业(2022年2期)2022-04-03南京云锦在日用中的创新设计研究艺术科技(2021年12期)2021-08-27民间瑰宝神州·上旬刊(2020年12期)2020-12-28玉雕大师青年生活(2020年15期)2020-07-06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鸭绿江·下半月(2020年1期)2020-03-23侗乡学子爱家乡科教新报(2020年45期)2020-03-15文脉传承 返本开新教育界·上旬(2019年10期)2019-11-24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16期)2019-06-17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9期)2018-10-17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18期)2018-05-14

推荐访问:侗族 阻断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