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关于“躺平”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22-08-25 12:07:01公文范文
[摘要]“躺平”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原因。躺平问题将影响微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误解社

[摘要] “躺平”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原因。躺平问题将影响微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误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不能让躺平现象在中国形成一种发展趋势,不能让躺平为所有年轻人所认同,要防范躺平观念的扩散蔓延和代际传播。应针对躺平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问题及其体制原因,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为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主要政策思路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关键词] 躺平   观念   行为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3 -0091-08

[作者简介] 郭克莎,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经济。

近年来,“躺平”一词被广泛使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今年各地对新冠疫情防控方式的讨论和选择中,作为对国内外防控方式的比较,“躺平”一词的使用更加频繁。笔者不讨论疫情防控中的躺平问题,只讨论关于躺平的一般性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在我国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状态、什么程度?总体上看,躺平的观念和行为主要出现在大城市的一些年轻人当中,但尚未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尚未形成一種新的社会思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躺平问题,客观分析躺平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解决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合理引导、调节或改变躺平观念和行为,减少对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

对躺平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包括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等,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初步分析。

一、“躺平”的经济学含义和表现形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躺平”主要是指年轻人因承受不起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或对一些社会现象感到不满而采取的回避矛盾、放弃努力的行为和观念。年轻人的躺平更多的是在经济收入可以基本维持生存的条件下,因不敢直面困难和压力,不愿意通过努力工作、参与竞争去改善生活水平和获得发展机会。其本质特征是劳动者对企业等组织机构管理的一种沉默反抗,而不是个人对生活的厌倦或对社会的排斥。从这个角度看,躺平现象与厌世、自我封闭、报复社会等现象有明显的区别。

躺平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一是甘于平淡乃至清苦的生活,不愿意通过努力工作去改善生活条件;二是畏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困难、竞争和不确定性,采取退缩的方式回避矛盾、竞争和风险;三是对自身面对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如房价过高、教育失衡)不满又无力改变,干脆远离或漠视这些问题。

躺平的行为与躺平的观念是分离的,有躺平行为的年轻人一般都有躺平的观念,而有躺平观念的人(包括年轻人和中年人)不一定有躺平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或多或少具有躺平观念的人受经济条件、家庭条件、工作条件的制约,不能或难以付诸行动。躺平行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有完全躺平和不完全躺平、永久性躺平和暂时性躺平、有些方面躺平和有些方面不躺平,等等。这些不同方式的躺平行为,是与躺平的原因和条件相联系的。

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或观念都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躺平问题是对正常人的社会行为和观念的一种扭曲,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躺平行为和观念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1. 躺平行为和观念是对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种异动

“经济人”假设的源头来自亚当·斯密关于人的“自利性”对交换作用的思想,即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为了获取利益才从事经济活动,而这可以给其他人带来好处。这个思想经过西尼耳的定量分析、穆勒的理论概括和帕累托引入到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的一个基本假设,并与“社会人”“道德人”的概念相对应。“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含义是,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唯一希望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利益补偿的最大化。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提出的两种管理理论即X理论和Y理论中,将“经济人”假设概括为X理论,其中一个主要观点认为,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金钱和地位可以鼓励他们努力工作。但是,躺平行为和观念跳出了“经济人”假设的基本框架,放弃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目标理性,只满足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或更多的需要而努力工作,从而也不能给社会带来“利他”的经济效果。

2. 躺平行为和观念也是对马克思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种背离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这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角度来界定的;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三是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这是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界定的。显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比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更为深刻和丰富,除了指出人自身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还强调人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更重要本质,而且这两个本质属性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不是附属或被动的本质属性。躺平行为和观念正是背离了人的本质属性的这两个重要方面,只满足于人自身的基本需要,放弃了对劳动实践的深度参与,离开了与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工作关系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人的本质属性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处于不完整、不正常的状态。

3. 躺平行为和观念更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冲击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定社会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活动、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各种需要、人的自由个性,以及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客观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制度条件,但人的全面发展还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发展完善从根本上说要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进程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其中生产力发展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支持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的重要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需要每个人参与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与个人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参与是密切相关的。而有着躺平行为和观念的人却从思想和行动上放弃了这种参与,不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活动,不仅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其他社会成员为创造人的全面发展条件而进行的努力。

二、躺平问题产生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原因

躺平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只有深入分析其中的内在原因,才能区分问题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

1. 躺平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躺平现象不是我国独有的,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世界性现象,很多高收入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一般来说,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躺平现象,即出现较多的持久性躺平行为和躺平观念。这就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或GNI)到了高收入阶段,这个阶段的躺平得到了经济社会条件的支撑,如一般人的基本收入能够支持稳定的生活水平,失业、疾病、养老等具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进入高收入阶段之后都出现过比较典型的躺平现象,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在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也出现了许多躺平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在2009年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到2020年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很少听说有躺平的现象,因为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小康社会仍在建设过程的条件下,躺平行为可能面临生存的困难,躺平观念不可能产生或形成。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收入阶段演进的过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追求美好生活而继续努力工作的过程中,社会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出现了躺平的行为和观念。这总体上是一种伴随经济发展趋势的表现,但也是超越发展阶段的“早熟”现象。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收入阶段之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特别是上一代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下一代人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条件,年轻人的躺平现象还可能进一步增多。这虽然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以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终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和困扰。

2. 对财富的认识变化是引发躺平的一个虚拟因素

有躺平行为和观念的年轻人主要分布于中产阶层家庭,他们拥有可以躺平的基本经济条件。新一代年轻人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了上一代年轻人经受过的艰苦生活和由此产生的奋斗动力。有人认为,躺平现象的产生,说明人们的思想正在逐步从被财富控制的状态中走出来。表面上看,躺平是内卷化导致年轻人不想努力了,但实际上,只是年轻人不再过分地只关注财富了,他们的注意力相比上一代人已经发生了转移。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一定的财富拥有量只是躺平的一定经济条件,更加实质性的问题在于,部分年轻人不重视财富并非不需要幸福,而是没有真正理解幸福的完整内容,不明白奋斗的过程也是幸福的源泉。

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富拥有量与幸福感关系的变动是一条倒U型曲线,幸福感随着财富增加而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逐步回落,在此之后,当财富增长时幸福感是递减的。但是,从更广泛的经济社会视角或更长远的全面发展理念来看,这种从二维平面描述的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是有问题的,不是一种完整的价值观、发展观。幸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收入和财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虽然可能是很重要的方面,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但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人的多种需要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别是当发展需要上升到重要地位的时候,不重视财富不等于不追求幸福,躺平不仅是放弃了对增加财富的需求,而且是放弃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 工作和发展压力增大是躺平的一个客观原因

我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受到市场调节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大,其中经受市场竞争和淘汰压力最直接、最突出的就是企业和个人,而压力最终会落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个人头上。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缓慢,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阶段,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速持续下行,转型升级的道路坎坷,企业经营发展面临诸多新困难、新问题,大多数人的工作和发展都会感受到一种明显增大的压力。这是经济发展波动期和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普遍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个人承受的生活压力总体上是减小的,除非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和房价过快上涨;而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和竞争强度增大,个人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发展压力总体上是加大的,除非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每个人承受压力的能量不一样,撇开家庭因素的差别,个人承受压力的能量来自于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在承受压力的过程中,引起社会人群分化的主要不是承受压力的物质力量,而是精神力量。

躺平行为和观念的出现,正是一些人在面对压力时做出的让步和屈服。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大多数年轻人都会有住房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挣钱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发展的压力等。但是,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压力,却会出现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比较突出的两种情况是:当某种压力可能超过承受力、超过期望值、超过获得感、超过幸福感的时候,有些人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奋斗的精神,采用新的方式来应对短期的困难,解决面对的问题;而有些人则可能产生退缩、回避、厌倦、厌恶、放弃等观念,并选择相应的行为,因此就形成了躺平的观念和行为。

三、躺平观念和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躺平问题及其影响,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演进的过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上出现较多的躺平行为和观念,并且得到了一部分人群的认同,那么总体上是不正常、不健康的,需要引起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躺平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总的来看,躺平现象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微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和家庭,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主要来自于个人,个人的躺平观念和行为对微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正是通过家庭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表现出来。对于家庭中的个人来说,有了躺平观念一般会选择就业而不会去创业,选择就业岗位也常常是拈轻怕重,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采取回避方式或更换工作岗位,家庭环境较好的人甚至回家宅起来而不工作,这显然影响了家庭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中的个人来说,躺平行为增多,企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和活力。如果企业的一般职员有躺平观念和行为,主要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绩效;如果企业的高管中有躺平观念和行为,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发展。在大中型企业,躺平现象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曲线,影响到企业的做大做强;在小微企业,躺平现象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到企业的生命周期。

2. 影响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躺平观念和行为是市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这既是对躺平现象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也是躺平问题带来的一种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场竞争的抵触情绪。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体制向引入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演变,企业之间、个人之间受市场竞争、市场调节的影响日益增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随之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躺平问题容易被认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把原因归结到市场竞争和工作压力的后果上来。但是,竞争压力与选择躺平并没有直接或内在的联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引发躺平观念和行为的必然原因。从理论逻辑上说,计划经济条件下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体制,更容易产生躺平的观念和行为,不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多数人的隐性躺平,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少数人的显性躺平。

当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会带来市场竞争加剧的过程,市场调节同样会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和个体发展的分化,但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宏观政策的调节,纠正或减少市场机制可能产生的缺陷,抑制分配差距扩大和发展格局分化的趋势。这就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建设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合理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扩大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并在不断完善。最近党中央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的需要,提出了注重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取向和政策框架。这些都有利于减少个体发展分化的影响,遏制社会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缓解市场机制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改变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导致躺平观念和行为的认识。

3. 影响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躺平观念和行为的另一个不良影响,是不利于人们正确看待经济运行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迅速的条件下,将影响应对风险挑战、解决突出问题的定力、决心和意志。

我们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积极的态度与消极的态度决定了看待困难、问题和矛盾的不同方式,也决定了应对风险挑战和解决面临问题的不同思路,躺平观念和行为正是从这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是影响客观地看待困难和问题。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包括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等,积极的态度能够从短期困難中看到长期的希望和前景,如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看到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回旋空间、韧性和潜力并没有改变,这样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消极的态度则容易只看到眼前的困难,看不到长期的有利因素和未来的希望,往往会被困难和问题所吓倒,或选择回避困难和问题的方式。躺平观念和行为就是采取了这种消极的态度和方式,不仅自身不能客观地看待形势,而且可能对周围人群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二是影响对问题和矛盾的正确分析。积极的态度注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分析短期问题与长期趋势的关系,努力找到问题和困难的深层原因,对主要矛盾的发展特点进行符合实际的判断,或者对经济走势作出比较合理的预期,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而消极的态度一般不愿意花费精力去了解形势的变化特点,不愿意去认真分析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因而难以对问题和矛盾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如何克服困难基本上束手无策。躺平观念和行为也是如此,由于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问题,对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缺乏热情和动力,对所在集体的有效工作和正确决策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是影响解决突出问题的决心和意志。积极的态度由于能正确对待困难和问题,重视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因此遇到问题和风险时拥有充分的正能量,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定力,勇于下决心去突破各种困难和障碍,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突出的矛盾,并且具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毅力;而消极的态度由于畏惧困难、回避问题,对面临的问题和风险缺乏必要研究或认识,对如何解决问题缺乏实践和理论准备,因而在问题和风险面前容易恐慌,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躺平观念和行为类似于这种消极态度的情况,在应对突出问题时不能增加正能量,而是产生负能量,不利于与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去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躺平观念和行为还具有传染效应,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负面影响放大。因此,需要重视躺平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躺平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重点研究躺平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影响和应对思路。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动趋势和特点,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市场竞争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房价过高与生活压力的关系、年轻人的收入预期与发展预期,以及社会公平与遗产税调节等问题,针对躺平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

四、应对躺平问题的政策思路

对躺平问题应采取何种态度和政策?总的来说,不能让躺平现象在中国形成一种发展趋势,不能让躺平成为年轻人认同的观念,要防范躺平观念的扩散蔓延和代际传播。但是,对于年轻人的短期性躺平行为和观念,也不宜采取简单化的怒骂和指责态度,而应采用讲道理、摆事实的引导方式。如通过进行代际之间、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使年轻人看到我国的发展前景,看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作用;鼓励引导年轻人增强希望和信心,减少躺平的观念和行为,焕发出新的工作和奋斗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应针对躺平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问题及其体制原因,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为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从理论逻辑上看,躺平观念和行为主要发生在城市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中青年群体,特别是处于下中等收入的年轻人。低收入群体一般难以出现躺平观念和行为,因为生存需要依靠劳动乃至艰苦体力劳动来获得收入。高收入群体一般也较少出现躺平观念和行为,因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收入群体主要是在市场上打拼的结果,其不断奋斗的惯性使之难以躺平。如果在成为高收入者之后选择了躺平,这时候一般已进入老年阶段。

收入分配格局对躺平观念和行为有什么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可能是,依靠一般劳动收入不能真正实现致富。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中等收入群体的正常工作收入本应可以维持小康生活水平,但由于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很高,中青年群体如果没有父母亲戚的有力支持,不是长期买不起房,就是因买房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同时,在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中,一般职员与管理者尤其是高管的收入差距很大,职员向管理者晋升的通道狭窄,当部分中青年职员感到向上晋升无望,努力工作不能有效增加收入、改善现状的时候,就会产生躺平的观念和行为。在这里,收入发展阶段提供了可以躺平的经济条件,而收入分配格局的限制使躺平观念和行为得到了发展。

从抑制躺平观念和行为的需要看,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向是坚持走好共同富裕道路,推进收入分配格局改革调整,提高劳动收入的分配比例,降低非劳动收入的分配比例。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内的按劳分配的比例,降低土地、房屋、资本等所有者收入的比例;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水平,降低管理者的管理收入水平;使劳动者更容易依靠多劳多得致富,限制企业管理者获取过高的收入比例;支持科技人员依靠科技成果获取高比例收入,限制文藝明星仅依靠文艺活动获取高比例收入。同时,调控金融、房地产等高收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更好发挥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二)遏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控。高房价对躺平问题的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房价造成了一批炒房成功的食房者群体,部分高房租收入家庭的中青年人选择了躺平行为;二是高房价给城市务工者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部分中青年群体看不到努力工作能够买房的希望,产生了躺平观念和行为。

房价过高、过快上涨问题是市场资源配置和地方政府干预共同导致的一个严重缺陷。2018年,中国城市家庭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77.7%,远高于美国的34.6%①。2020年底,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文,设置了各类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其中最高档的中资大型银行的上限分别为40%和32.5%②,两者加起来达到银行贷款比例的72.5%。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中房地产比重过度上升,居民家庭和金融机构的资产向房地产领域过度配置,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对卖地收入的过度依赖,累积地方金融风险。

房价过度上涨主要是由于市场炒房行为的影响,针对这个突出问题,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总基调,明确指出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从改变躺平观念和行为的角度看,应坚持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尽快推出房产税改革试点,坚持不懈地遏制城市房价持续上涨,推进住房租赁制度改革和租赁市场发展,逐步降低食房者群体数量和高房租收入的比例,减轻中青年人因住房负担带来的工作压力和躺平倾向。

(三)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为什么“一考定终身”会引起躺平观念和行为?主要原因是:中考和高考成为决定人生命运的两个基本台阶,两次考试尤其是中考失利的人发展路径和前途受限,遇到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躺平观念;而两次考试成功的人获得了很大荣誉感,部分人经受不起工作困难和挫折就选择躺平。问题还在于,决定这两种人差别的只是应试的能力,而导致躺平的却是工作和创新能力带来的压力。“一考定终身”的体制问题和招聘看出身的职场环境,使不少年轻人难以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国已进入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在原来的知识技能型、踏实工作型人才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多的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后一类人才往往具有拼搏、奋斗的特质,比较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潮、产业变革、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不容易也不愿意产生躺平的观念和行为。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与改变躺平问题原因结合起来,应重视研究和推进基本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

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相比,教育体制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投入产出的质量,必须加快改革主要培养应考型人才的教育体制,推动建立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改革“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里提出两个相关的改革创新思路。

一是打破设置重点中学和小学的格局,引导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使每个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许多教育专家指出了重点中学的弊端: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导致唯分数论,分数第一、分数竞争,加重学生学习压力和分数压力,加剧学校之间的竞争、家庭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应试教育的尖子,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还引起各种重点学校乱收费、各种校外补习班过度发展、高价学区房越炒越高等问题。因此,不少教育专家提出取消重点中学。

应当指出,最近中央下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负担的政策是非常及时和深得人心的,而取消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的区别,解决家长择校和学生竞校的难题,也是推进教育减负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引导中小学校的竞争方向,改变过度注重考试分数、比升学率的倾向。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基本需求是:给所有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各种学生一块学习的净土,给思想创造一个萌芽的过程。如果是这样,这些内容应该成为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使命。

二是推进全国高考制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向每个年轻人提供为长期发展而学习的更多选择机会。

基本思路是:改革全国每年一次统一高考的制度,全面推进各省各类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使考生享有每年可多次选择参加高考的权利。主要内容包括:支持重点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和推进自主招生改革①;扩大各省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范围;允许高校每年自主安排招生时间、错位招生;淡化全国统一高考的制度安排和分数规定,统考分数主要供高校招生参考。应当指出,在目前信息渠道畅通、社会监督强化的条件下,原来以全国统一高考来保障公平竞争的必要性已经下降,高校自主招生在有效制度约束下也能实现公平公正,同时可注重学生特长、专长和创造能力。为了防止高校自主招生导致不公平竞争,还可以强化政府部门对招生过程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信息公开、社会监督、有效投诉等机制,并设置招收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学生的优先条件和比例要求。

五、主要结论及建议

广义上说,大多数领域都可能存在躺平的观念和行为,政府官员的懒政、怠政实质上也是一种躺平行为或躺平观念作怪。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资源,躺平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家庭的损失、企业的损失、国家的损失。这个问题在防控新冠疫情、应对经济波动的时候已经表现出来,在国家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以至战争威胁的时候还可能表现出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躺平”的基本含义和表现形式,认为躺平行为和观念是对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种异动,是对马克思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种背离,也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冲击,这些只是初步的认识和浅显的分析。躺平观念和行为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对财富认识的变化是引发躺平的虚拟因素,工作和发展压力增大是导致躺平问题的客观原因。

躺平观念和行为可能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影响微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误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不利于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不能让躺平现象在中国形成一种发展趋势,不能让躺平成为中国年轻人认同的观念,要防范躺平观念的扩散蔓延和代际传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不进则退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应针对躺平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问题及其体制原因,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为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主要政策建议是:针对收入分配格局对躺平问题的影响,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针对城市高房价对躺平行为的影响,继续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针对“一考定终身”引起的躺平观念和行为,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和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应当加强对躺平问题的跟踪分析和深入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面对躺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一个“重新思考经济模式”① 的问题,他指出,现在每个国家都试图在政府过度干预以及政府毫不干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想要做到这种平衡、中庸,其实就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所在,我们需要正确的政府监管,它需要适应本国的国情。我想,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来说也会是一个巨大挑战。斯蒂格利茨教授提出的这个新问题,正是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Lying Flat” Issue

Guo Kesh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21)

Abstract:
There are certain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cial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oblem of lying flat. The problem of lying flat will affect the vitality of mi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not conducive to a correct 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development. The phenomenon of lying flat cannot be allowed to form a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 and it cannot be recognized by all young people. In respons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 behind the flattening phenomenon, we should further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speed up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speed up the resolution of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so as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continuous resolution of social conflicts. Main policy ideas: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curb the rapid rise of urban housing price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Lying Flat; Idea; Behavior;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22-04-20   责任编辑:罗建邦)

猜你喜欢 躺平行为观念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共产党员·下(2022年4期)2022-05-17躺平 花香自来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中学生博览(2021年18期)2021-09-23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0期)2021-07-15钓鱼的观念垂钓(2019年8期)2019-09-10当观念成为艺术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8年2期)2018-03-09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古代文明(2018年1期)2018-01-20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儿童玩具设计要素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推荐访问:经济学 分析 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