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成渝地区非遗文化共融产品开发探究

2022-03-28 10:40:59公文范文
李亚星黄睿摘要: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赋予成渝两地的新战略定位,是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化成渝

李亚星 黄睿

摘 要: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赋予成渝两地的新战略定位,是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化成渝两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目前当地发展受到资源、人力、产品创新等方面的限制,巴蜀非遗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指导下,将两地非遗文化进行对撞和融合是打开非遗文化创新的新思路。文章以荣昌夏布与蜀绣文化共融为例,阐述两种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工艺特点,以及将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行性。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非遗文化共融产品开发,从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遗文化共融;夏布;蜀绣;产品开发

注:本文系2020年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科研项目(KYSK202011)研究成果。

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

文化共融的必要性

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利用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优势资源有效合作,形成共赢已成为两地共识。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地区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天然合作的优势,而且也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该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整合优化成渝区域的资源,共同推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两地共赢局面,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第二,成渝两地非遗文化众多,融合发展能建立成渝跨文化IP,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圈,共同促进各地非遗文化的发展。利用成渝两地知名度较高的部分非遗文化,嫁接具有融合可能性的其他非遗文化,共同打造成渝跨文化IP,提升融合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促进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升市场化价值,反哺非遗文化。

第三,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已成为成渝两地现代文化消费的新趋势。川渝地区水陆相连,文化属性相近,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人员等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巴蜀文化。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值、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等重要指标高速增长,成都、重庆成为国内外热门的网红旅游目的地,充分展示了成渝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巨大潜力。而具有成渝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成渝两地消费市场的新宠,各行业也逐步推出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产品。而对于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文化融合不仅成为非遗传统行业转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二、荣昌夏布与蜀绣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第一,传承保护基础较好。川渝地区非遗种类较多,荣昌夏布与蜀绣作为非遗代表有着传承保护基础好、历史悠久、知名度较大的优势。夏布作为我国最本土的古老织物,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布织造技艺共有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个传承保护单位与传承实践基地。蜀绣源于周朝,距今已有3000的历史,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物,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蜀绣有4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郫都区安靖镇蜀绣传承基地、蜀绣文化产业园等保护单位和传承基地。这两个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传承基地在培养传承人、传承传统艺术(技艺)、创作新作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传承保护情况相对良好。

第二,产品市场化、品牌化不够。荣昌夏布与蜀绣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基礎较好,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复兴,夏布与蜀绣也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而言,市场化与品牌化程度依然不够。首先表现产品设计上。夏布产品依然偏传统,缺乏现代气息,官方礼品类和旅游文创类产品较多,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审美且品牌性不强。这样容易使得荣昌夏布以及蜀绣的地域标识度减弱,不能形成驰名的地域文化特色产品。蜀绣则更多集中于工艺品刺绣,且题材和形式都较为传统。此外,性价比不高。手工艺产品的高价位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而且产品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展销会上不太实用的装饰性产品。由此可见,在产品设计理念上,要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取长补短将不同文化的多元性通过产品表现出来,开拓市场。同时要加强品牌化建设,多生产符合现代消费观念的产品,整体打造文化体系,如此才能在保有地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叠加效益。

第三,独立发展,合作较少。目前,成渝地区非遗项目依旧属于各自发展的阶段,虽然偶尔有区域性的文化交流,但缺乏常态化、合作化的机制和机构。首先缺乏跨区域的组织机构,不能加强横向连接,没有共同的合作性开发项目,不利于这些项目文化的流动与发展;其次,项目交流以官方交流为主,导致各地非遗传承人与爱好者仅对本区域的项目人员与资源熟悉,开发产品市场局限化,缺乏新意;最后,成渝地区非遗项目的主要保护单位跨区域合作意识不强,开展的交流活动也仅限于文化性质的交流,缺乏多元化、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不利于这些非遗文化的市场性落地。

三、荣昌夏布与蜀绣融合开发产品的可行性

第一,蜀绣知名度可带动荣昌夏布的文化识别性。夏布虽是中国最传统的布料之一,但现代人对夏布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少,基本以出口为主,即使有应用夏布的产品,例如古琴、漆器、字画、艺术品等,其面料识别已被应用产品本身所遮掩。因此人们对面料本身的关注度不高,其文化识别度也较弱。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国内外知名度远超于夏布。蜀绣历史上的原料主要用蚕丝做绣线,用绢、帛、锦、纺、绫、罗、绸、缎等丝织物做主要面料,其他麻、棉等天然纤维作为辅助材料。蜀绣绣法灵活多变,适应力强,可绣在多种类型的纺织面料上。夏布本身为纺织布料,从古至今多被用作刺绣的绣底,可见两种文化可融合。因纤维特性以及手工织造技艺的原因,夏布在织物表面会形成偶然的麻纤维肌理效果,与蜀绣中细腻、丝光的质感形成反差,从而更凸显夏布的面料特征。同时利用蜀绣知名度来带动融合产品的销量,增加夏布在日常用品中的曝光度,可增加人们对夏布的了解。

第二,夏布面料特性可增加蜀绣层次感和实用性。夏布的主要原材料苎麻是中国最本土的纤维作物之一,苎麻纤维特有的属性造就了夏布独特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夏布不仅吸湿透气、抗菌防腐,而且苎麻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抑制虫害的能力,所以少有农药污染,具有天然环保的特征。同时夏布面料相较于棉麻纺织品而言经纬分明、纹理清晰,造型挺括、风格朴拙,没有染过颜色的夏布一般呈现米白色或者淡褐色,是最原始的植物纤维的颜色,其颜色分布不均匀,有深有浅,其中还夹杂着麻点,这是夏布独特的肌理质感,也是它相较于其他面料最特别的地方。以夏布作为蜀绣绣底可增加蜀绣古拙的韵味,凸显蜀绣肌理,而且相对于丝质面料,夏布制作的产品更易保存与清洗。

第三,荣昌夏布与蜀绣融合可开发多种文创产品。作为传统手工艺,蜀绣与夏布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基因与附加值,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情感消费理念,具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足够条件。夏布作为一种织物面料,其规格样式较多、用途广泛,可制作成不同的产品,例如空间装饰品、家居用品、学习用具、服饰品,亦可用于绘画与装置艺术中。蜀绣作为古老的刺绣技艺,载体多样,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饰品挂件大到家具摆设。由此可见,将二者文化相融可开发制作多种文创产品。

将荣昌夏布与蜀绣融和进行产品开发,可发挥两种非遗文化的特长,规避各自的不足,丰富文化产品的种类,具有可行性和市场性,是传承与发展两种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成渝地區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也是巴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而作为成渝两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是重点打造的核心项目。加强对两地非遗文化共融方向的研究,开发具有传承意义和市场性的产品,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彭云思,秦羽.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四川戏剧,2020(10):189-192.

[2]王康建,李纳云,曾蓉,等.蜀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丝绸,2017(10):51-57.

[3]万国,于金仁.蜀绣在家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转化[J].设计,2020(16):114-116.

[4]周洁.现代工艺美术法则在浏阳夏布中的创新运用[J].现代交际,2017(4):117-118.

作者单位:

李亚星,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黄睿,重庆市合川区美术馆。

猜你喜欢蜀绣夏布产品开发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北广人物(2020年25期)2020-07-04从鉴赏到实践:刺绣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世界”传承今日财富(2020年15期)2020-05-25夏布遇上扎染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20年12期)2020-01-14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天工(2018年4期)2018-05-14还能传唱多久的《夏布神歌》中华手工(2018年4期)2018-04-21雪会记得一朵梅花香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12期)2017-12-25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及其深度开发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24期)2017-09-05广彩瓷产品的发展困境与创新知识窗·教师版(2016年12期)2017-04-06以客户导向为驱动力的时尚产品开发模式探析纺织导报(2015年5期)2015-05-25蜀绣传承人郝淑萍晚霞(2015年9期)2015-01-31

推荐访问:遗文 产品开发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