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论新时代幸福观的三重意蕴

2022-07-23 12:00:09公文范文
姚冰韩忠治张家玮摘 要:新时代幸福观以人民的普遍幸福概念为中心,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时代幸福观明确

姚冰 韩忠治 张家玮

摘  要:新时代幸福观以人民的普遍幸福概念为中心,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时代幸福观明确地标识了人民幸福的新概念及实现新方法、新进路,把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行动指南,将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国梦”有机结合,从国家、社会、人民的关系中阐释人民幸福的意义所在。文章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美好生活的实质蕴含,并指出以社会作为依托的人的发展及生活图景。在新的时代,人民幸福的概念应得以诠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应得以满足,新的历史机遇呼唤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新时代幸福观回应历史问题、观照现实,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幸福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揭示美好生活的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幸福观;人民幸福;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068-03

新時代幸福观是对新的历史方位下人民利益诉求的回应、是对人民幸福问题的回答。幸福作为个人感觉的特殊概念,其评判标准难以量化,但幸福总体现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新时代,人民幸福的概念应得以诠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应得以满足,新的历史机遇呼唤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新时代幸福观回应历史问题、观照现实,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幸福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揭示美好生活的内涵。

新时代以来,“幸福”的概念更加全面、实现路径更加清晰,回应了“何为幸福”“何以得之”等时代之问,给出了“人民是幸福的主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要幸福就要奋斗”等实现路径,逐步形成了意蕴丰富的新时代幸福观。

一、将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

(一)人民的利益作为价值指向

人民的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随时代发展,人民利益诉求和满足随之增长,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幸福”和“美好生活”,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状态都得到极大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折,体现在“幸福”二字上,更具深度和广度。“温饱”和“小康”这两个概念总能在现实中得以量化,但“幸福”作为抽象概念难以衡量。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实体,而是一个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感性的人,只有现实的人才能从现实的美好生活中感受幸福。当前,党和国家致力于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彻底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越性。

(二)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指出,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综合代表整体民生的质量系数。

第一,获得感是提升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可能前提,后两者增进人民获得感是基础。只有提升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获得,使其真实感受发展成果,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得以提升。第二,幸福感来源于获得感和安全感,人民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关键和意义。中国人民的幸福建立在民生的完善,有稳定的就业工作、良好的社会保障、合理的收入分配等基础之上。经济实力足够强大,社会环境足够安全,才能为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保障。党和国家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奋斗追求幸福的过程更是实现幸福的桥梁。第三,安全感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安全是幸福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安全条件下,人民才具有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努力奋斗中有所收获,在收获中享受幸福。党和国家确保人民的内外安全,重视物质和思想的提升并举,才能使人民拥有现实的、此岸的幸福体验。

(三)以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崭新的国家、实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从理论逻辑上分析,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人始终是活生生的、感性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人是人的世界。马克思的论述是不言自明的,有人的世界才对人有意义,也只有为人民奋斗的事业才最有意义。

为人民谋福利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理论,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首先,这一目标的直接意义就是顺民意,得民心,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幸福美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奋斗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次,这一奋斗目标具有更为深远、更为广阔的伟大意义。世界是一个整体,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同在一个世界,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

二、人民美好生活以中国梦为依托

人民美好生活与人民幸福是同义词,是中国梦的内涵,也是中国梦的价值指向。深入探索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能够更加准确系统深刻地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

(一)中国梦的出场源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人民幸福之梦源于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构建从未停止,虽然在实现路径上的看法不一,但在论述内容上都涵盖了人民、幸福。幸福之梦源于时代,当今世界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新时代是完成对人民的初心、使命的最关键的历史节点;幸福之梦源于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是应有之义。

在新时代,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印证人民期盼,满足人民所需,让人民成为时代发展中的最终受益者。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更带来新的历史方位下的新机遇。

(二)中国梦的内涵与人民幸福的关系

中国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单单是一种梦想,它更是中华儿女为之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其意义对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及国际社会都非同寻常。第一,国家富强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首要前提。人民不会在贫穷的环境下、动荡的社会中实现幸福,国家始终是实现幸福梦的最根本保障。第二,要实现中国梦,还要实现民族振兴之梦。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现在所要追寻实现的民族振兴,不是实现过去的繁荣,也不是称霸世界,而是保障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第三,要实现中国梦,必不能少了人民幸福之梦。人民既是现实梦想的主体,更是梦想实现的客体。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以人为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之梦。

(三)中国梦是幸福之梦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党性和人民立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3]。进入新时代,人民实现普遍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其中,首要条件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梦的价值指向,为中华儿女开启幸福提供遵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机遇。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与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核心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幸福的最高旨归基础之上的新时代幸福观[4]。人民幸福寓于自由而全面发展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印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还对坚持社会主义全方位的事业有促进作用。

三、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和美好自然

人民美好生活离不开社会和自然条件,人民需要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人离开自然物质资料无法存活,不存在人就不存在人的幸福。因此,人民要实现美好生活,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一)美好生活的自然基础

美好生活始终寓于自然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的基本条件,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的存在,更不会出现人类社会,自然界直接或间接地支撑人类生存、发展。人类走出自然界,实现了自在向自为的转化。在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中,社会和自然的内涵从未干脆地分化,两者相互统一,并与人类产生了巨大的联系。不仅人类来源于自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也来源于自然,不同地缘因素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种和文化,形成了世界地图上大小不同、色彩不一的板块。

实现幸福就是实现人向美好自然的复归,自然界是人类追求幸福、获取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人可以通过自然实现自己梦想,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就是一种幸福。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而获得物质成果和精神愉悦的双重收获,即获得更高级别的需要和更高层次的幸福感[5]。

(二)美好社会

人作为类存在物,主要特征就是社会性,它将人与动物分别开,没有脱离社会而存在或被定义的单纯自然的个人,个人也必须在社会中被认识和实现自我发展。人从母体从诞生,就进入了社会之中。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时空不同,东西方思想家们对美好社会的论述极为丰富,如“大同”“乌托邦”的。幸福社会的概念已然出现,但真正的美好社会在历史上并未萌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建设美好社会,为人民提供幸福生活的保障,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取得实质成效。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美好社会,这里的和谐是一种全社会普遍实现的和谐,包括个人身心和谐、人与人交往和谐、个人与集体和谐、集体与集体和谐。除和谐外,更包含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等多个维度的社会内涵,囊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继而从社会基础上保障人民幸福的实现。

新时代幸福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迎合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人民如何实现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现中国梦中实现幸福,从幸福中实现梦想。新时代幸福观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指导,也给其他期盼人民幸福的国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借鉴。

四、结语

探索新时代幸福观的深层次内含,有利于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有助于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满足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应积极融入人民幸福观,通过构建人民幸福的精神谱系和实践理路,满足和提升人民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真正将人民利益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硕果为人民享有。在学理分析中,要积极探讨和融入新时代幸福观理念,通过深入挖掘幸福理念,理清新时代幸福观的根源,澄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语境下幸福概念的区别,有利于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促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要深入學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积极创新、主动作为,为中国人民谋福祉;要积极探索、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幸福的相关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剖析和把握重要论述的深刻蕴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的历史方位下的行动指南,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

[2] 李宏伟.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J]. 党建,2020(02):17-18.

[3] 高延春. 习近平幸福观的人学透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20(04):15-21.

[4] 曹银忠,闫兴昌.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出场逻辑研究[J]. 理论导刊,2020(03):10-15+66.

[5] 李敏,梅文润.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科学内涵·时代之问·现实启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3):5-7.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美好生活幸福观新时代新时代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研究家园·电力与科技(2021年7期)2021-09-10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因时而进及时代意蕴法制与社会(2020年31期)2020-11-20新时代汽车维修费用的节约措施研究商情(2019年39期)2019-08-21“美好生活”看得见中国收藏(2019年2期)2019-03-29试论现代财政建设与国民美好生活实现西部学刊(2018年10期)2018-11-08生活美学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析论理论导刊(2018年5期)2018-07-12退休老人经典感悟中老年健康(2018年1期)2018-04-10从党史国史维度看党的十九大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诠释桂海论丛(2017年6期)2018-02-09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求知导刊(2017年4期)2017-04-15新时代中新闻编辑技巧研究新媒体研究(2016年21期)2016-12-19

推荐访问:意蕴 新时代 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