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小学低学段数学多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11-29 10:34:52公文范文
朱刘娜【摘要】学科融合是目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教育中的热门话题,它能将多门学科联系起来,促进学

朱刘娜

【摘要】学科融合是目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教育中的热门话题,它能将多门学科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讨论了目前学科融合的误区,并探寻了以数学为主的学科融合的措施与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具备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课题。学科融合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1]。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这都是新颖的,学科融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上好一节以数学为主的多学科整合课堂是不容易的,无论学科性质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慎重考虑。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分寸,不能浮于表面,也不能潜入太深。

一、学科融合的误区

(一)追求气氛,缺乏数学思维

课堂氛围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科融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教师一味地追求气氛,开展各种新颖的活动,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2]。例如,“认识厘米”这节融合课,笔者以测量“熊尾巴”和“猴子尾巴”的长度为实践主题,来让学生认识长短这两个英文单词,建立长和短的数学概念。刚开始设计时,笔者带来了玩偶,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直接测量这两个动物尾巴的长度。这样的设计虽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缺乏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学科融合课本来应是1+1>2 ,但这节课缺少单节课该有的内容,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二)追求形式,背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走向。教学目标具有学科性,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融合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学科目标,还要体现融合性。比如,笔者听过一节融合课,它是一节集数学、美术和音乐为一体的融合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条是有关音乐的目标:学生能够学会这首歌的旋律,基本能吟唱这首歌。但是在课上没有这样的教授环节。为了缩短时间,追求课堂内容的完整性,教学成了一种形式,教学内容背离了教学目标。

(三)追求融合,忽略学生学情

了解学生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石。每门学科都是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特征安排的课时,融合课因为知识点相融合,经常需要跨年级,所以,教师就需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学情,即这个知识点是否能被这个年龄的学生所接受。以“多彩的风筝 丰富的生活”一课为例,美术课上学生需要理解风筝造型的特征,这与数学四年级的轴对称一课知识点重合,于是笔者在让学生欣赏风筝后,直接思考风筝的造型特征,从而过渡到轴对称上。虽然这是一节独立的课,不需要前情知识的支撑,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想象思维还比较欠缺,抽象思维还未建立,所以轴对称与风筝对称造型的融合所费时间很多,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师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二、学科融合的策略

(一)厉兵秣马——精细分析融合学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场无准备的仗注定是要输的,学科融合看似很简单,把相同知识点的学科糅合在一起,形成一节完整的课即可。但是难就难在第一步——寻找共同的知识点。每位教师对自己学科的知识点都很熟悉,但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甚少,这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先仔细翻阅每门教材,熟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以此来从中汲取共同点[3]。

例如,在教学“认识前后左右”这一节融合课时,笔者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让学生进行从前往后的一、二报数,这里融入了数学中的前与后。之后,笔者询问学生:“你知道哪儿是前?哪儿是后吗?”让学生用手指出前与后,这是通过两列认识前与后。接着,笔者将队列2变成4,这里也是对前与后的复习。再接着,笔者通过4列队伍的排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左和右。这里笔者先带领学生玩一个小游戏:摸鼻子眼睛。教师利用游戏让学生先建立左右的概念,然后认识前后左右的朋友,确定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最后通过向后转,感受左右的相对性,明白当方向发生改变时,左右也会变得不一样。

一年级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融合比较困难。在设计这节课前,笔者找出了数学一年级的所有图形与几何知识,分别为认识立体图形、认识平面图形及认识位置。接着笔者借阅一年级所有学科课本,整理罗列了各门学科的知识点和大概教学内容,通过构想和筛选发现体育学科队列一课与数学认识位置有所关联,这才有了这一节数学与体育的融合课。学科融合的每节课都来之不易,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为无准备不融合。

(二)由表及里——精准定位学科性质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学科融合是把几门不同的学科相同的知识糅合在一起。那么,在这一节融合课中每门学科不求深刻理解,但要学得扎实、稳固。数学学科亦是如此,教师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要抓住数学本质,体现数学核心概念。例如,“认识厘米”一课,笔者通过英语歌曲的导入,引入了动物熊、兔子、猴和长颈鹿,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动物的尾巴特征的同时认识long和short两个英文单词。笔者让学生先通过视觉感受,知道熊尾巴是短的,然后以測量的方式来精准感受短的概念,在测量时先让学生阐述从哪儿到哪儿是熊的尾巴,并通过上台指一指的方式,把指的这段长度抽象成一条线段,在作业单上自行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顺其自然地了解直尺测量的知识点,从生活回归到数学本质上。如果这节课按照刚开始的设计,直接测量动物尾巴的长度,不但难度升级,数据会失真,而且背离了书本的设计。测量是建立在线段的基础之上的,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需要学生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拉直测量,将其抽象成数学思维。

(三)闻一知十——精心挑选学科知识

从点到线,再到面,构成了平面空间,大自然中的一切皆可看成点、线、面。学科融合课亦可如此,教师可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寻找多个共同点,以此来形成线,最后再构成面,形成一节完整的融合课。例如,在教学“多彩的风筝 丰富的生活”一课时,在刚开始设计时,笔者从数学知识点出发,没能找到完美融合的点,因此只能切换思路,从其他学科着手。语文《村居》一课是关于风筝的,美术也有一课专门讲风筝的造型和绘画的,因此笔者抓住“风筝”一词,想到放风筝的准备步骤:要有一个风筝,那么就得制作风筝;要判断风向,那么就得认识方向;要学放风筝,那么就得学习放飞風筝的口诀和要领。这节课中,笔者以阅读《村居》这首诗为导入,让学生感受放风筝的季节——春天的美景,从“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引入数学认识中的方向,让学生明白放风筝应逆风跑,并知道什么是逆风跑,从而为如何放风筝做理论铺垫。然后就是绘画风筝,为放风筝做第二层铺垫,这里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融合教学,我们绘画风筝的主题定为“村居”,让学生描绘出村居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美丽春景。绘画前,美术课要求学生认识风筝造型,但是只看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对称”这个词,所以,这里笔者又融入了数学方法——动手操作,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折一折与风筝同样造型的纸片,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形象理解对称。这节融合课以风筝为知识点,其他学科知识点穿插其中,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原来的这节课为了体现融合,笔者还插入了角的认识和轴对称图形,这就造成了线条比较多,整个面也就显得杂乱,华而不实。所以学科融合课融入的知识点不是越多越好,虽然要闻一知十,但也要精心挑选融入的知识点。

学科融合看似简单,却蕴含大学问。所以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背离教学目标,为了融合而融合。对于学科融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教师做足功课,基于学情来精准把握学科内容、定位学科性质,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得,这就是一节成功而开心的学科融合课。学科融合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王斌斌,陈四军,张海亮.多学科整合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32):48-49.

朱元华. STEAM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实践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7(10):88-94.

杨军红.多学科整合之伞:美国“社会研究”课课程介绍[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54-58.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如何在图形与几何模块中有效教学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11期)2017-12-21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中旬(2017年9期)2017-11-18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学习导刊(2017年4期)2017-10-2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南北桥(2017年15期)2017-09-05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南北桥(2017年15期)2017-09-05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专题探讨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12期)2017-06-27重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新课程·上旬(2015年5期)2015-07-06

推荐访问:多学科 整合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