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3-03 15:34:42教学设计
陈为赵秀菊【题记】“你思考过生命吗?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生命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陈为 赵秀菊

【题记】“你思考过生命吗?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生命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人类的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疫情之下,陈为老师以其独特的方式带领初中学生“追问生命的永恒”。2021年1月6日,陈为名师工作室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展示研讨活动。通过网络直播,陈为老师与全国各地名师和1000多名一线思政课教师一同探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设计理念

目前,以“深度学习”为标识的学习方式变革已经成为广受期待的教育革新路径。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说,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与学科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相契合,它是对久受诟病的“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改进的必然选择。

深度学习是相对浅层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浅层对话、形式表演等浅层学习现象,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教师走出旧有的封闭狭隘的教学设计,摒弃灌输授受式的教学方法,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中促进学习者获得充分的认知与体验。今天,我们将探索深度学习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过程,推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促使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知识,实现能力发展和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七年级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对生命进行探问和思考,并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青少年问题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他们对生命价值产生困惑,并采取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种种极端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也提醒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的迫切性。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决定生命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七年级上册教材设置“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对初中学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包括“生命有时尽”和“生命有接续”两目内容,是生命教育的开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探究学习主线,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目标

1. 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发展对生命短暂与可贵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增强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不可预知的能力,学会选择过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增强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生命价值的能力。

3. 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會、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

2.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有接续,在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初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

六、设计思路

深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领,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深度学习是一种以高阶思维发展为基础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联想与结构、着力活动与体验、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与运用、旨归价值与评价等特征。据此,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际,运用深度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本教学设计将围绕“主题—任务—情境—问题—对话—价值引领”的教学逻辑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通过问题探究,理解生命的自然规律;以案例为载体,深入理解生命的传承与接续;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感受生命的脉动

【导入】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样实现?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启共同探问生命之旅的学习。

【学生聆听】一段最美妙的声音——婴儿啼哭声,开启生命之旅。

【教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它意味着什么?”“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

【教师引导】新生命的诞生给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让家庭成员有了新的身份和新的责任。

【设计意图】聆听婴儿的啼哭声,采用问题悬念式导入,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为本框题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一:寻找生命的特点

【呈现材料】胎儿、指纹DNA、个人的生命轨迹。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寻找生命的秘密。

【学生总结】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

【教师追问】就生命特性而言,老师和同学之间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教师提升】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30多亿年前,170多万年前出现了人类。在地球上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也是幸运的。因此,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唯一的识别特征,比如DNA和指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

【设计意图】观察自己的手掌,并阅读教材中“手掌中的生命秘密”相关链接内容,寻找生命的秘密,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特性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秘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呈现材料】一个人的球队(视频材料)。

【教师提问】年轻的叶沙离开了人世,这表明生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总结】生命是不可逆的、短暂的。

【教师引导】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无法战胜的疾病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艰难,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是不可逆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规律,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必将走向死亡,所以生命是有时尽的。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生命体验,利用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素材,并结合文本教材的使用,使当前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实现了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識(生命特性)的相互转化,促使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特性,进而感悟生命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延续生命的信念

【呈现材料】材料1:叶沙父亲写给叶沙篮球队的信

材料2:志愿登记器官捐献并签订器官捐献协议

【教师引导】从16岁的叶沙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了7个人的感人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叶沙虽然离我们远去,但生命之花仍然绽放,这种特别的爱超越了传统的伦理,而更加深沉”。器官捐献让7个被捐献者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叶沙的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是不可逆的,生命有时尽,生命也可接续,这种生命的接续是爱的接续。

【设计意图】用感人事迹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生命的特点。

【学生活动】介绍你的家庭或家族。

【教师提问】在你的家族中,传承了哪些好的家风家训?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及含义。

【教师追问】中国姓名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义。中国人的名字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姓氏外,还会有辈分,哪些同学的名字是按照辈分起名的?

【教师引导】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父辈、祖辈的身体、相貌、血脉,也有家风家训的传承,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教师追问】有谁知道老师姓名的含义?

【教师总结】父亲那一代人的人生理想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所以给我取了这样一个很男孩儿的名字,正如我父母所愿,我长大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长达30年的教师生涯当中,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学生、热爱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我很自豪,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是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有自信、有情怀、有情感的教师姓名含义介绍让全场师生感受到执教教师的人格魅力,掌声不断)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价值判断,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还要对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教师通过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师生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寻找生命接续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认识个体生命与家庭、社会及人类的关系,全面、立体地理解生命的传承和接续。

学习任务三:感悟生命的真谛

【学习探究】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规律,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必将走向死亡,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

【教学追问】2000多年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说: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这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提出生命倒计时法,也就是希望人们能把生命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度过。

【小组讨论】假如你我的生命都只剩下一点点时间,你打算怎样好好地活着?

【教师引导】正如大家所说,我们要学会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好好活着。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让我们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在师生、生生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站在死亡的角度审视现在的生命,引发学生对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和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在争辩和思维碰撞中,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懂得向死而生,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呈现材料】材料1:古语品读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正名》)

【教学追问】人的生命与自然界其他生命有何不同?

材料2:抗击疫情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教学追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个人是如何呵护和尊重生命的?

【教师引导】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政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中国人民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党和政府,每一个中国人都用实际行动尊重、呵护着生命。

材料3:中国脊梁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教师引导】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捍卫和平,多少人为国家、为人民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020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今天,我们纪念这些英雄,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不畏强暴、反抗强权、向死而生的民族风骨和血性。今天,致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再出发。我们要传承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教师提升】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向英雄学习,学习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学习他们用生命诠释理想与信念、责任与担当。

【设计意图】引用古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生命中最为宝贵的。同时,通过对古今不同历史时期典型事例的深度挖掘,旨在引导学生对“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学习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通过深度学习,发展学生获得感知课程价值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刻理解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在生命接续中,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懂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学习任务四:承担生命的使命

【呈现材料】材料1:励志青年人的成长故事。

【生命对话】播放视频:热爱生活(杨孟衡)。

【教师追问】杨孟衡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教师引导】如果生命是一粒种子,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它所有力量努力使自己茁壮生长。无论在怎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绽放生命的精彩。

【学生活动】“我是一个生命,我应该……”

【教师引导】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發现和创造。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选择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真实人物事迹,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用榜样力量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生命体验。同时,通过接龙活动,引导学生对个体生命有更全面的认知和思考,进而扩展到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与国家的发展、与人类的命运的联系。

【学生活动】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明确一份使命,写给自己,写给未来。以奋斗和担当写下青春诗行。10年、20年后,打开尘封的记忆,回望你的生命意义是否已经实现。生命是有时尽的,但是生命也是有接续的。我们站在一个历史崭新的时代,我们更要明确自己肩上的历史使命和生命职责。希望同学们带着对生命的思考,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学生总结】针对课前教师的提问“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样实现?”进行总结。

【教师提升】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是有时尽的,但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同时我们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成果。当我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与祖国、与整个人类融为一体,并为之担当使命的时候,生命就不再仅仅是“我”的生命,而成为“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担当使命,让自己的生命绚烂而有价值。那么,人类的生命也将生生不息,实现永恒!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以书信和交流分享的方式呈现,引发学生对自己生命和使命的深入思考,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思想情感的升华。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评价

【专家点评1】

探问生命意涵 勇担时代使命

——评陈为老师执教的“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

刘石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陈为老师“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为现实背景,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深入、平等的对话探问生命,通过亲身体验与思考探究感悟生命,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之意涵,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具体而言,本课的亮点有三:

其一,知识整合化,情境现实化。在导入部分给出对于生命的3个探问,并将此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带着疑惑与思考走进课堂,为系统化建构知识做铺垫。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聆听世界上最优美的声音、阐述“一个人的球队”“一位失去双臂的年轻人”等生活故事,以生活视角展开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有机融入学生探索情境、思考问题的学习活动当中,将教材自身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高度结合,引导学生在与教材的有效互动中理解所学内容,更好地感悟生命的真谛。

其二,富有文化味儿与哲学味儿。将家风家训、姓氏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在透过对自身姓名、家庭背后更为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展开思考的同时,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既推动生命的传承,也推动文化的传承。同时,教师通过孔子、荀子、海德格尔关于生命的阐述,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活着的意义,让对生命的探问向更高层次迈进,有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其三,历史与现实维度结合。课堂既呈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先烈们舍生忘死、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又介绍了当下社会中触动人心、扣人心弦的热爱生活事迹,还聚焦学生自己的家族,对此展开生命的思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中,呈现出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深入的现实关照,牵引学生在深切体会生命的脉动中实现素养升华。

建议:进一步深化对于“每个人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我们为何还要活着?”的思考,对海德格尔、孔子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展开更多阐述。

【专家点评2】

体验引起学生自省内化

——评陈为老师“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

姜兰波(上海市莘庄中学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

新教材新课程“双新”改革的“深水区”是统编教材的有效实施,目标直接指向课堂教学,共同面对的硬核是改进教学行为与改变学习方式。因此,各具特色的探究课正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普遍需求,而选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生命可以永恒吗”开展公开教学,需要足够的底气和相当的勇气。陈为老师面向全国的直播课,主要采用活动体验、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彰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法及经验,其特点如下:

1. 情境体验,浸润生命之光

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教学理念,需要整合教材建构知识体系,讲究综合运用多媒体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挖掘教学资源渗透价值导向,拒绝生硬说教和简单灌输。陈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内容,按照青少年学习心理特点,针对学情精选案例,聚焦“生命”这一宏大命题,顺次展开“感受生命的脉动、寻找生命的特点、延续生命的信念、感悟生命的真谛、担当生命的使命”5个话题。通过分析叶沙、杨孟衡、抗击疫情等生命至上的真实案例,创设生命体验情境,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状态,点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热情,深入沉浸在品味生命博大蕴含的课堂场域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自省内化。其实,来自生命的偶然并不都是美麗的邂逅,叶沙、杨孟衡等诸多鲜活的真实事例,动情走心入脑,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怎样正确认知身体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的价值所在。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发生某些微妙变化时才可以发生深度的学习。

2. 活动体验,感悟生命之义

活动体验是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立足于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基础之上的意义建构与价值生成。例如,以学生具体的活动体验生动诠释“感受生命的脉动、寻找生命的特点、延续生命的信念、感悟生命的真谛、担当生命的使命”5个话题,且直击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形式喜闻乐见;活动内容主旨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活动操作简单易行,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陈老师这节课,就是通过倾听一段美妙的婴儿啼哭声、从掌纹中寻找生命的秘密、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含义、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等一系列活动体验,展开师生、生生多维情感交流和多向心灵对话,恰恰是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体验,把知识对象化、把教育具体化,引导学生尝试破解生命之谜,师生共同研讨生命之义,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有效达成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也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一种参考样式。

3. 生命之问没有句号

“生命可以永恒吗”的生命之问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也是每一个人终生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尽管是七年级学生,但对此问题的思考也不能浅尝辄止,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反而更加迫切需要教育教学的精准疏导。面对生命的思考,有的观点能够获得基本认同,很多观点莫衷一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诚然,每个人的生命观并非完全来自教师的讲解及其教科书,与遗传基因、家庭文化和个人性格等因素有关,也与年龄、经历、境遇等状况相关。然而,怎样诠释正确的生命观?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死话题探讨到什么程度?如何让尽量多的学生在生命教育的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诸如此类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确是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

【本教学设计与实践是2021年昆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生命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年4期)2017-04-22秋天在哪里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9期)2016-11-21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爆笑show(2016年2期)2016-04-11教师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3期)2015-12-04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一)雕塑(1996年4期)1996-07-12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指向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