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案例评1

2021-10-13 09:48:18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案例评1本文关键词:教学活动,案例,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案例评1本文简介:案例评析【案例

教学活动的设计案例评1 本文关键词:教学活动,案例,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案例评1 本文简介:案例评析【案例信息】案例名称:《质数与合数》讲课教师:李宁(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评析教师:郭丽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堂实录】【案例评析】1.数学概念的教学除了概念文字本身,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对于数的认识学生是通过不同阶段建立起来的,以12为例:低年级时:学生看到12,可以想到当然还可以想到

教学活动的设计案例评1 本文内容: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质数与合数》

讲课教师:李宁(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评析教师:郭丽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1

.数学概念的教学除了概念文字本身,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对于数的认识学生是通过不同阶段建立起来的,以

12

为例:

低年级时:学生看到

12

,可以想到

当然还可以想到左边放

5

块,右边放

7

块,等等。

今天对于数的研究是从数的构成(因数个数)这样一个维度开展的,通过对这个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会更加广泛。

以往的教学是通过找因数来认识质数与合数的特征的,今天,我们还把形与数紧密地结合起来,前者更加抽象,后者更加直观,两者相结合,便于学生能从形的角度理解质数与合数。这样当学生看到

12

时,他还可以想到:

12

是个合数,用小正方形来摆不仅有排成一排的,还有

2

排的,

3

排的。

这样是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识数的模型,来支撑学生对质数与合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2

.一节课除了让孩子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我们还能让孩子获得些什么?

今天课堂中对于小组商量后选择数量进行活动这个环节的安排是缘于试讲中学生的“争议”,当教师宣布第几组是设计冠军时,学生纷纷喊“不合理”。

如何面对争议,需要我们做出选择

面对学生的争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思路:

这种选择意味着等待,这种选择意味着我们对于这节课的价值选择:是直奔知识,还是让学生清楚研究方案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即为什么要找这些数的因数。

我们还是勇敢地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孩子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获得了尊重和探究的体验。

3

.一节课知识学习结束后是否意味着思考的结束?

知识学习完以后,或者说

40

分钟下课后,思考并未结束。我们应该从这个知识点向外辐射出更多的问题,这种辐射可以是问题的进一步深入,也可以是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的链接,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更需要不断养成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一个人不仅要爱思考还要会思考。因为如果每一个人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能想的很深、很远,那么这样的一个班集体、这样的一代人岂不是会越来越强大吗?

从孩提时期的日常直觉,经过学校一直到数学的研究发展,逐渐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数学思想。在若干年后,当课堂中出现细致的证明时,那些从大量的非正式的早期数学经验收益更多的学生,会极为开心地说:“现在我看出那为什么是对的。”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给予他们的是自信和力量。

【教学设计】

放大“问题”启迪“智慧”

《质数与合数》教学设计

李宁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李宁老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数学兼职教研员。参加全国数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善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学生共同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立足自我,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的方向,与团队的老师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我一直恪守的原则。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又主要依赖于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

1

.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是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还要清楚地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状况以及可能生成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教师要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当然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

3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也就是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设置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参与,是否具有研究的价值,同时还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产生有效的思维碰撞。

4

.注重把握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与课堂教学密度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从而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既不可过松,让学生一味发挥,也不可敷衍了事走过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教师应注意把握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质数与合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力争能够有所突破。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质数与合数”一课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在学生认识了整除的概念,熟练掌握了

2

3

5

的整除特征,因数、倍数已经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对一些数因数情况的研究比较,在学生根据因数的情况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进行定义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

100

以内的质数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整除这一个单元中意义非常重大,首先概念特征本身,不同于奇数和偶数的特征那么明显,相对隐性不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感受。同时,对概念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研究分解质因数和解决公因数和公倍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该知识前,绝大多数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概念相对陌生,但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对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但是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通过前测,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

调研对象:五年级(

4

)班

43

调研方法:

1

.利用教学第一环节(用小正方形摆长正方形)提出三点质疑:即影响摆的方案的因素:数的大小;奇数、偶数;因数个数。

再由每个学生独立作出第二次选择。

出示数据:

51

36

46

26

47

33

学生选择情况

51

36

26

46

选择人数(人)

4

13

1

25

所占百分比

9.3%

30.23%

2.3%

58.1%

2

.学生对质数的了解情况。(访谈

43

人)

听说过质数的

11

人,但了解质数的

5

人。

针对上述调研情况,说明通过第一个环节的操作,学生对数与因数个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质数。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

.教学层次的确定

基于绝大多数学生对概念并不了解,同时概念本身又相对抽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第一个教学实践的安排,让学生通过用小方块摆长方形或正方形初步感受数与约数个数间的隐性联系,适时地挖掘学生对概念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通过第二次有选择的实践活动,亲身分离出数与因数个数间的内在联系,主动获取对概念的感知。由于第二次的实验是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地选择学具,并在活动中确立了因数个数与数的联系。排除了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便于学生发现和归纳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回到第一组的实践活动中,数与因数个数之间的联系,从而确立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最后在学生掌握了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进一步研究的关质数与合数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2

.数学文化的渗透

设计有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并沿着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介绍古今中外人们对质数与合数的研究和探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渗透了人类对有关质数问题的探索情况。有利于渗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技术准备

学具

1

)每组一袋装有小方砖的学具筐。

2

)每组方案表一张。

3

)可选择的装有小方砖的信封若干。

教具

1

)数形图。

2

)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技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明确质数与合数的内

在特征,感受素数、合数和

1

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体验,再操作、再体验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质数与合数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数形结合的数学建构模式;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课前谈话

引导学生欣赏参加军训的相片,引发排方阵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

1.

师:

刚才我们提到了军训中的排方阵,今天李老师为每组都准备了一些小方块,你们能用上所有的小方块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学生分成七组,每组的数量分别是

4

5

7

9

11

12

24

2.

学生:能

3.

师:咱比一比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多,并将设计好的方案记录在表格里。

总块数

每行的块数

行数

4.

学生分成七组研究并记录研究方案。

教师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注意收集学生对方案多少产生的疑惑,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做好准备。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与形之间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交流并引发冲突

1.

引导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记录研究成果

第一组:

4=

4

×

1=2

×

2

第二组:

5=5

×

1

第三组:

7=7

×

1

第四组:

9=9

×

1=3

×

3

第五组:

11=11

×

1

第六组:

12=12

×

1=6

×

2=4

×

3

第七组:

24=24

×

1=12

×

2=8

×

3=6

×

4

师:

第七组太棒了!,你们真了不起,设计的方案最多。你们是今天当之无愧的冠军!(

引发冲突

生:不公平。

2.

教师收集学生的意见并记录下来

3.

教师适时的评价,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

师:相信你们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刚才我看到了每个组的同学都在想办法,想使方案尽可能多,但有些数摆完后,方案只有一种,有的就不止一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引导学生将方案中只有一种和方案不止一种的数形图选出来,分别呈现在黑板上)

师:那么方案的多少到底与谁有关呢?刚才老师提供的学具不公平,如果让同学自己选你们愿意吗?

教师通过课堂评价有意制造矛盾冲突,由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四)再次尝试

1.

老师呈现再次可供选择的块数(

46

25

59

32

36

51

2.

各组学生分别派代表自主选择并进行研究。

3

.引导学生交流研究体验,发现因数的个数是影响方案多少的决定性因素。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对于影响的三种因素,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通过再次的体验,引导学生关注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五)比较归纳

1

.观察归纳

师:既然因数的个数是决定性因素,就让我们共同观察我们曾经研究过的数的因数。方案只有一种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因数的特点、因数的个数和数形图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

2.

引导学生归纳质数的概念

3.

在学生准确归纳质数的基础上归纳合数的概念

4.

判断练习

每一个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字牌,独立判断自己手中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请判断是质数的同学到前排,是合数的同学们留在座位上

请学生互相判断并提出质疑。(

重点处理

2

1

(六)引发思考

1

.过渡:从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和陈景润等数学家对质数和合数的探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

.对于质数和合数还有没有进一步想研究的问题?(

引发学生提出对质数相关知识的已有了解,以及产生的问题

(七)课外拓展

对质数和合数还想有更多的了解,可进一步查询有关的资料。

篇2: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案

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案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英语,教研,教学活动,工作方案

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案 本文简介: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案(讨论稿)为进一步深化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根据目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英语有效教学活动,发动广大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推动学校加大英语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探索力度,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英

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案 本文内容:

广州市中职英语教研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案

(讨论稿)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根据目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英语有效教学活动,发动广大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推动学校加大英语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探索力度,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英语有效教学活动坚持以下的指导思想:

1.以能力为本

中职英语课程中的“能力”是指在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发展的同时,提倡加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与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和资源运用等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为本

英语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差异性,鼓励个性化学习。既要减少个体差异,使学生达到规定的英语课程的要求,又要满足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3.以效益为本

有两个因素是判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因素,即教学的意图(目标)与学生的成就。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使学生发生变化,而且要求教学有效益,即要求教学效果或成果与教学目标中所设定的相关内容相吻合。

4.以教师为本

有效教学不仅要以学生为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也要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理念、教师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教师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并不是在教学各个方面表现全优的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同为有效教学教师,其有效教学的方面也有可能不同。

二、工作目标

开展英语有效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在我市英语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于课堂教学,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传统外语教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教学、外语教学的先进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相关理论,促进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大幅度提高中职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一)

加强英语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正确理解和认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学习培训,为有效教学的广泛开展奠定基础,组织教师结合英语学科或英语专业的特色,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确立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多层次、多角度的有效教学理论培训和实践研讨,让教师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验,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

构建有效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提高学生适应岗位需

求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有效教学的实施中教学设计是前提,课堂教学是核心,评价反馈是关键。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的特点,通过对典型内容的选择、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讨,逐步从理性的高度理解到掌握各种教学模式,并且逐步形成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评价和指导策略,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在真实工作和生活情境中运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工作内容

中职英语教研会以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策略,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选择以下问题为突破口,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索。

1.关注学生差异,进行适应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适应性教学是指让在成就动机、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先前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众多学习者达到共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在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的先前经验和水平,然后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教学如果确定对于学生而言过高或者过低的教学目标,选择过难或者过易的教学内容,将是徒劳无功的,因此,要对学生的当前水平进行诊断,根据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实施适应性教学,对个性化学习提出具体有效的指导。

2.注重细节,开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游戏设计竞赛活动。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难免会觉得直接教授语言知识或训练技能有些枯燥,若能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游戏设计竞赛活动要求围绕广州市中职英语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形成有效的互动和交际,实现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学习为目的,要求教师设计内容和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的、可操作性强、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英语课堂教学游戏,资源共享,活跃课堂,体现效益。

3.

征集和评选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课例,提炼有效教学模式。在适应性教学研究实践和英语课堂游戏设计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是,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商务英语模块,进行有效教学课例的征集。根据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及目标达成度等指标分析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等。

4.

举办学生竞赛活动,导向能力为本的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包括每年一次的成功职业英语征文比赛、每两年一届的广州市中职学生英语口语比赛和全市“唱歌学英语”英语歌曲合唱比赛等。

5.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积极思考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也可对典型教学课例进行深入剖析,开展案例研究,掌握中职英语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包括教学模式研究、内容整合研究、分层教学研究、教与学的行为研究、教学评价研究等。

6.开展骨干教师结对培养活动。确立一批英语学科带头人,结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有效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五、工作进程

本次活动拟定为三年时间,基本进程如下:

时间

工作安排

1

2009.2—

2009.7

1.第三届学生成功职业英语征文比赛

2.中职英语课堂活动、游戏设计评选活动

3.启动中职英语典型课例征集活动

4.开展适应性教学第一阶段实验研究

5.第一批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课例评选

6.启动中职英语骨干教师结对培养活动

7.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课题申报

2

2009.9--

2010.2

1.适应性教学第二阶段实验研究

2.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中期检查

3

2010.2—

2010.7

1.第四届学生成功职业英语征文比赛

2.适应性教学第三阶段实验研究

3.第二届“唱歌学英语”中职学生班际英语歌曲合唱比赛

4.第二批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课例评选

5.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竞赛

4

2010.9—

2011.2

1.中职英语骨干教师结对培养活动总结

2.适应性教学实验研究总结

3.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结题

5

2011.2—

2011.9

总结

篇3: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本文关键词:教学活动,反馈,调整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本文简介: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包括信息的传输、反馈和调控。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和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改变学习策略,更好地积累和丰富学习经验。教学信息的反馈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本文内容: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包括信息的传输、反馈和调控。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和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改变学习策略,更好地积累和丰富学习经验。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调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其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管上课,不重视学生信息反馈,不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不过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现象客观存在,教师的教学反馈及调整能力亟待提高。

情景展现

案例1:五彩池

师: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交流

生:五彩池里能游泳吗?

师:这位同学很用心,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大家想想,能否游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1:池水深浅如何?

生2:池水是否卫生?

生3:池中有无危险?

师:很好!大家阅读教材,看能找到答案吗?

生:……

案例2:《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师:观察条形磁铁吸引铁屑,说现象。

生:两端吸引铁屑多,中间很少。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生:(反馈)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听说用火烧磁铁,磁铁的磁性会增强,是吗?

师:学生提出了课外的又与本课有关联的问题,自己也真不清楚。我开心的笑了起来,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说实话,老师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你具有科学家般的会质疑的头脑。整个班的学生都集中精力、瞪大眼睛。并对那位学生投去羡慕的眼光。

师:(调整)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准备火柴、铁屑、小磁针,马上实验。

师:由提问的同学及他的小组成员来完成这个实验。

生:四位同学动起手来。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记现象、得结论。

师:你们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获得了知识。具有了由质疑走向探究的能力。

案例分析

案例1: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答提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提问和思考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原有的设计,运用教育机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老师在赏识、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提升

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教学信息反馈主要是研究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与引导。信息反馈是指系统输出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信息(反馈信息)

返回原系统,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信息反馈的意义在于控制对象可以根据过去操作所产生的反馈信息去调整未来的行为,达到目的的实现。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对某个问题或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行为,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随时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了解教学现状,判断并预测教学发展的趋势,找出现状与达成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修正并策划新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进度)提供依据,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朝着教学目标推进。因此,教学过程其实质是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控制过程。

1.课堂信息反馈的功能,(1)激发功能。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对师生双方都有激发新动机的作用。教师依照教学目标,对照学生的学习状态,向学生传递评价、启发、指导等信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新动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疑惑,对教师的肯定与否定等信息,也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检测功能。课堂信息反馈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定、要求、表态等获得反馈信息,分析自己的学习效率,检测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判定和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控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决策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各个环节要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和完善。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教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某些调整和改进。

2.信息反馈的途径

(1)学习情绪与态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兴趣是否浓厚,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问答与交流。问答与交流是信息反馈最基本的方式。教师通过质疑、问答获取反馈信息,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课后征询意见的方式应在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3)作业与测评

作业和测评是了解全体学生最有效的途径。由于教学时间和任务的局限,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全面反馈学习信息,作业和测评是对信息反馈的必要补充。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和测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

(4)课后日记与网络。课后日记是一种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具有不间断性、即时性、内容广泛性等特点。网络包括电子邮件和QQ,既能直接交流,又能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3.信息反馈的方法

课堂信息反馈的主要方法有,形态观察法、课堂提问法、课堂考查法、作业检查法、课下座谈法等。

实践操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教学策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该做到:

1.提高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取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变迁而逐渐变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极大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反馈信息的意识,时刻保持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热情,防止仅凭经验控制教学过程的做法。

2.保证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渠道畅通

轻松、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获得知识、积极思维喜形于色,教师易于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相反,拘谨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变化难以捕捉,反馈信息渠道受阻。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通过比喻、反问、情境设置等提高教学信息的刺激强度,通过“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发问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索,诱发反馈信息。同时,教师要通过作业、测验、考试和教学日志、科代表等渠道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保障反馈信息渠道畅通,并充分发挥其信息反馈作用。

3.采用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信息多为单向传递,学生的主动性不易发挥,教师不易及时、准确地获得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大胆使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在答问、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4.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时效性

学生反馈信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授课过程出现的瞬时信息,如课堂表情、问题回答与反应情况等,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另一类是反映在作业和试卷上的固化信息。无论哪一种反馈信息都要求教师把握其时效性,做到及时处理,防止时过境迁引起错误判断。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在联系,在“备教材、备学生”方面多下功夫,增强反馈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教学中准确判断,恰当处置。

5.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控制。一般说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节奏宜缓,缓而不松,疏而不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经思考,理解消化;教材中浅易的内容,教授可以简略,节奏宜快,还可以“跳跃”,让学生不觉得拖沓,不感到厌倦。

(2)根据反馈信息控制。一般来说,课堂节奏以紧张一些为好。比较紧张的节奏,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兴趣怏然、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调控教学节奏,如果学生因紧张而显得疲劳,教师就要舒缓一下节奏,采取适当方法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如果学生因熟悉而表现出松懈情绪,教者就要加快节奏,让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绷紧思维的弦,动脑经思考问题,紧张起来;如果学生因听不懂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教者就要放慢教学节奏,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听懂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信息反馈,增强教学效果。

(3)使用教学方法控制。凡是比较好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节奏必定是波澜起伏,新鲜活泼、张弛有度。要求教者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使信息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迅速而有效地调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的指导与控制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渠道,不断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敏感性与判断力。授课中更多地采用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积极诱导教学反馈信息的发出。对于获得的教学反馈信息要及时判断,恰当处置,从而更好地控制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教学活动 案例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