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1-11-03 10:44:56教学设计
张英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来自学生的情境性问题、来自教师的整合性问题、来自内容

张英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来自学生的情境性问题、来自教师的整合性问题、来自内容的进阶性问题、来自目标的开放性问题、来自生活的拓展性问题和来自合作的挑战性问题等多种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富有思维深度的对话,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协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问题设计;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010X(2021)13-0023-06

一、引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使思维外显的手段。思维需要借助语言,而语言学习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习是否会真实地发生,其关键在于思维层次方面。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问题和疑问”引发的。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优质的问题重组教学内容,创设学习任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The Black Bike 是冀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补充阅读材料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主人公Ann有一辆黑色的自行车,但是她嫌自行车慢,不喜欢它。每天上班的时候,她乘公交车、开汽车、或者乘出租车,一直都不骑这辆自行车。后来,道路交通堵塞,空气混浊,花草树木都生病了。Ann改变了她的做法,她骑上了这辆黑色的自行车去上班。大家都很高兴,Ann受到了称赞。故事中使用了大量本册教材中的目标词汇和句型,也出现了一些生词,如:fast,slow,air,dirty,sky,ride等,几个新句型如:Does Ann go to work by bike on Monday?以及相应回答。学生在讨论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思考、谈论如何低碳出行,培养环保意识。下面,笔者结合这节课例,谈一谈如何通过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设计来自学生的情境性问题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情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是相关联的,且与学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那么学生就能够产生认知冲突,自主建构新知。

情境性问题可以来自于教师,更可以来自于学生。当学习者理解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时,真正的学习便会发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能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

在课堂导入环节,了解了学生每天如何上学之后,笔者提出了How do I go to work?的问题让学生猜测。笔者抓住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提示学生不必着急说出答案,而是可以先向教师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来提高自己猜测的准确率。笔者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
How do I go to work? Please guess.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to help you.

S1:
Is your home far from our school?

T:
Look!(出示一张从笔者家到学校的路线图)This is my home. That is our school. Its 13 kilometres.

S2:
Can you drive a car?

T:
Yes, I can.

S3:
Do you like to drive a car?

T:
Yes, I do.

S4:
Do you like to take a bus?

T:
Yes, I do.

S5:
You go to work by car.

S6:
You go to work by bus.

S7:
By taxi.

How do I go to work? 这个来自真实情境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理解知识,并对相关知识建立紧密联系。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先了解了笔者家与学校的距离。在头脑中形成Its far from our school.的概念,以此排除了on foot, by bike等答案。后来,为了使答案更加准确,学生还想到了笔者是否会开车,是否喜欢乘公交车等问题。通过自主提问,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网络,发展了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二)设计来自教师的整合性问题

我们对于一节课的知识层面的关注不应该停留在知识量方面,而是应该放在知识间的关联度是否紧密上。教师设计整合性问题可以避免知识之间的彼此割裂,使学生的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入。整合性问题综合性强,但是它可分解,甚至可以引发出其他问题。所以,整合性问题一般需要讨论和探究,是一种能够触及到知识核心的问题。整合性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

图1

图2

学生在阅读了图1、图2的内容之后,在表格中勾选了关键信息。(见表1)

表1

笔者指着学生完成好的表格提出了What can you find from the chart? 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
Class, 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chart?

S1:
Ann doesnt ride the bike.

T:
Why doesnt she ride the bike? Do you know?

S1:
The bus, the car, the taxi and the plane are fast. The bike is slow.

T:
I agree with you. What else do you find?

S2:
Ann doesnt like the bike.

T:
Why do you think so?

S2:
Ann doesnt ride the bike on Monday, Tuesday, Friday or Sunday.

T:
Poor, Black Bike!

S3:
The bike is sad.

T:
What does he say? Can you guess?

S3:
Ann doesnt like me.

S4:
Ride me, please!

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chart? 的問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将这个大问题分解出了一个个小问题,如:Does Ann ride the black bike? Does she like the black bike? How does the black bike feel? 等等。进而,这些问题在教师的追问下形成了一系列问题串。在思考、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做了关联、对比,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图中Ann嫌弃自行车速度慢、不喜欢骑自行车的内容的理解。来自教师的整合性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三)设计来自内容的进阶性问题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越高层次的问题越有利于学生思考而形成多维对话,越容易催生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阅读图1、图2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进阶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见表2)

表2

阅读图1时,学生会遇到本课的新授词汇fast,slow,以及新句型Does Ann go to work by bike on Monday? 因此,笔者提出问题Does Ann go to work by bike on Monday? Why? 问题设计的目的主要指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How does Ann go to work or to Beijing on Tuesday, Friday or Sunday? Why? 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新知。之后,学生观察表格,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运用语言对人物的行为做出简单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认知层次的问题,以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进阶性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从表层达到深层,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从低阶逐步达到高阶。

(四)设计来自目标的开放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能直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表层性的问题。其实,绝大部分的英语阅读文章中都隐藏着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解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学生进一步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它们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根据教学内容,笔者将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在理解讨论故事的过程中,思考如何低碳出行,培养环保意识。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评价和创造。开放性问题将阅读与语言表达、思维训练融合在一起。

学生阅读了图3,了解了道路交通堵塞、空气混浊、花木生病等内容之后,笔者提出了What happens if people dont drive every day? 的问题。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与笔者进行了如下对话:

T:
What happens if people dont drive every day?

S1:
There are not many cars or buses on the street.

S2:
The cars and buses are fast on the street.

S3:
The sky is blue. The clouds are white. The air is clean.

S4:
The grass is green. The trees and the flowers are happy.

S5:
The animals are happy, too.

学生阅读了图4,了解到Ann改变了她的做法,她骑上了她的黑色自行车去上班,大家都很高兴。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
If you were the tree, what would you say to Ann now?

S1:
Thank you, Ann. You are the best!

S2:
Thank you!Please ride your bike every day.

S3:
Youre good!Your bike is good!

“What if”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现假设、验证、调整的思维过程。在回答What happens if people dont drive every day?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汽车尾气给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对比想象人们少开车、不开车的情况。学生追根求底,找到了文章背后的东西。在回答If you were the tree, what would you say to Ann now? 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大树这个角色表达了自己对环保问题所持的态度以及对环保人士的尊重。来自教学目标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行为参与,还有思维参与;不仅有思维参与,还有情感参与。

(五)设计来自生活的拓展性问题

“思维碰撞”课堂倡导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一般是一些能够引发高水平思考或促进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脑,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 。

学生阅读了整篇课文之后,针对上学、上班时乘坐的交通方式,笔者与学生展开了讨论。

T:
How will you go to school later? Why?

S1:
Ill go to school by bike.

T:
Your home is far. Will you sometimes go to school by car?

S1:
No.

T:
Why not?

S1:
Riding bikes can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T:
Good boy! How about you, S2?

S2:
Ill go to school on foot. Walking can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

T:
Class, how should I go to work later?

S3:
You should go to work by bike.

T:
By bike? I think I live too far from our school. Ill be very tired then.

S4:
You should go to work by bus.

T:
Good idea! Taking a bus can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more than driving a car.

这两个来自生活的问题How will you go to school later? 和How should I go to work later?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在阅读前对How do you go to school?和How do I go to work?的问题进行对比。结合路途远近、环保等因素,学生重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解决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学生将知识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六)设计来自合作的挑战性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在读后环节,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探讨假期的出行方式。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Where does your family want to go on the National Day? How do you go there? Why do you go there by it? 小組讨论之后,一些小组展示了他们的对话。以下是其中一例:

S1:
Where does your family want to go on the National Day?

S2:
My family wants to go to the South Lake Park on the National Day. Where does your family want to go, S2?

S1:
We want to go to Beijing.

S3:
Oh, its far. How do you go there?

S1:
We go there by car. The car is fast. How do you go to the South Lake Park?

S2:
We go there by bike. Its not very far. Riding bikes can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S4:
Good idea!I want to go to the South Lake Park, too. Lets go there by bike together, S2.

S2:
Okay.

S3:
S1, Beijing is far. You cant go there by bike. But I think you can go to Beijing by bus. The bus is fast. And taking a bus can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more than driving a car.

S1:
Its a good idea. Let me talk about it with my father.

谈论假期出行的话题,涉及出行方式、目的地、选择这种出行方式的原因、出行人员等诸多内容,对学生来说颇具挑战性。但是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使挑战性的问题变得跳一跳便能够得着。在小组成员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例如上面小组在讨论如何去北京时,两个同学分别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多维对话。他们结合生活实际,想到市内不是太远的地方可以选择自行车骑行,比如去南湖公园。但是如果距离非常远,比如去北京,就还是要考虑乘车,但是可以乘坐低碳环保的公交车或者火车。来自小组合作学习的挑战性问题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条理性、完整性都得到了发展。

三、结语

教师的一问一评、一言一行决定着课堂上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决定了课堂上思维层次的高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来自学生的情境性问题、来自教师的整合性问题、来自内容的进阶性问题、来自目标的开放性问题、来自生活的拓展性问题和来自合作的挑战性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富有思维深度的对话。在优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便能够调动自己的旧知,结合课本的新知以及自己的思维经验,实现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英语学习便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3):1~7.

[2]崔成林.“思维碰撞”课堂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师,2016,(1):57~61.

[3]河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T].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   帅.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11,(9):31~34.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思维能力小学英语 浅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新一代(2019年23期)2019-12-23培养思维能力儿童绘本(2019年23期)2019-01-08基于新课改视角的小学英语微课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教师·下(2018年11期)2018-01-10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刍议神州·下旬刊(2017年8期)2017-11-11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提高高中数学效率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16年11期)2017-03-09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注重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7期)2016-08-29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