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2-01-09 11:34:55教学设计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贯彻落实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截止2020年,温儒敏先生主编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两册已经出版,并且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海南等六个省市开始使用。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相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古代作品所占的比例,古诗文占了全部篇目的四成以上。[1]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六国论》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群文阅读教学关键词的理解

“群文阅读教学”,简称“群文阅读”,它是近几年兴起的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通常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教师和学生展开阅读并围绕这些议题建立共识的过程。特级教师蒋军晶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一书中提出:“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2]首先,“较短时间”指采用固定的一两个课时。关于高中统编教材中的《六国论》阅读教学,笔者拟采用二个课时。其次,“议题”是群文阅读中的一组文章,按照一定的依据,如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组织起来。[3]本设计的教学对象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六国论》。最后,“多文本”是指不同于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一般是由三到五篇文章组成。本设计是由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中苏洵的《六国论》引入,再结合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共四篇文言文,组成一组群文。

二、《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确立

“议题”是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进行群文阅读时共同展开议论的话题。本文设计的议题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一史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代“三苏”及明代李桢对于这一议题就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作为一个高中生,对于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4]“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议题的提出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这几个方面,学生不但可以在群文阅读中获得语言知识,训练阅读能力,而且在群文阅读中还可以得到思维发展和文化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很有帮助。

三、《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

苏洵的《六国论》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的选文主要是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积极建言献策的文章。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献上大量的钱财与商品,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和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也就是说,当时北宋四周强邻环伺,对外政策上求和退让为主,以致积贫积弱。苏洵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撰写了《六国论》这样的优秀政论文。目的是借古讽今,警醒北宋统治者。全篇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面对相同的史实,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苏轼、苏辙和明代的李桢也分别撰写了《六国论》,表达他们各自的观点。

本设计通过精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苏洵的《六国论》,比较阅读其他三人的《六国论》,以一篇带多篇,进行对比学习的教学实践。采用“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议题,将四篇文言文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论说文的观点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

群文閱读教学不同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选择多篇课文为教学内容。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说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的观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本设计从“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议题出发,设计三个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分别为精读一篇,落实基础文本;比较多篇,拓展关联文本;拓展思维,提升学科素养。

(一)精读一篇:落实基础文本

引导学生精读苏洵的《六国论》,疏通文言知识,把握作者的写作观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战国七雄为什么最终演变为秦国的一枝独秀?我们来看看苏洵是怎样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并请同学回答讨论。

(1)熟读课文,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第三段,以“不赂秦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第四段,承上启下,劝告“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

第五段,借古讽今,劝谏北宋朝廷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3.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

(1)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第二段运用了對比论证的方法,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对比。

①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

②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

(2)第三段以“不赂秦者以秦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作者论证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补充如下的表格。

4.拓展延伸,作业小结

苏洵通过鲜明的论点,严密的论证,阐述了他理解的六国破灭的原因。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古代,一起探讨苏轼、苏辙、李桢各自心中六国破灭的原因吧。

(二)比较多篇:拓展关联文本

蒋军晶老师认为:“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群文阅读,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困惑,启动思考,最终导出发现。”[5]教师通过适当增加与教材有关联的文本,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而且可以掌握不同于单文本阅读的学习策略,思考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评价。苏洵、苏轼、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便是一个很好的群文阅读的关联文本。

将同学们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这四位作家所写的《六国论》,在差别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寻找差别。展开讨论,并交流。

1.差别中的共性

将这四篇文章组合成群文,并拿来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不同的作者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见解也不尽相同,表达形式上也各有千秋。但是作品的主旨也会因为作者相似的命运、经历、追求和思想感情而表现出某些共同特点。

这四篇《六国论》的共同特点是:首先,四位不同作者所论证的主题相同,都是针对:“六国为什么破灭?”这一主题进行。其次,文体相同,都是论述文,都具有鲜明的论点,严密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他们的写作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借古喻今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希望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2.共性中的差别

“同中见异”是学生了解阅读文本的基本规律,掌握比较文本的归纳、分析等方法,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后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寻找《六国论》共性中的差别,需要把握文章的观点,筛选重要的信息。老师通过编写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正确的信息填入表格[6],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到苏洵、苏轼、苏辙、李桢四人《六国论》的差别。

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之后,对不同作者认为的“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有了一定的把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三)拓展思维,提升学科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7]所以,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文本,更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是什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学以致用。

通过这四篇古代文人对六国破灭原因的论述之学习,以及每个学生自己对六国破灭的原因的见解,整理出自己对:“六国破灭原因是什么?”这一议题的答案。题目可以是《六国破灭原因之我见》,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三项活动。

基于《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应该基于教材文本,适当的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找到恰切的文章,找寻比较点,从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可以利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形式,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组讨论、读写结合等。在群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比、质疑、探索,不仅要理解文本的观点,还要表达、阐发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与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少华.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改革研究[J].教改研究,2016(94).

[2]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张璐.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2019(34).

[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吴燕.一篇带多篇 妙“比”更生花——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0(34).

【2021年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研立项申报项目】

候婉莹,宝鸡文理学院(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六国论苏洵群文苏洵焚稿故事作文·低年级(2021年5期)2021-06-01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妇女之友(2020年10期)2020-12-25行走在群文阅读的路上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15期)2020-10-21群文阅读对高中阅读能力培养意义探析读与写·上旬刊(2020年7期)2020-07-21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探析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文言文教学考试周刊(2019年87期)2019-12-17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年4期)2017-05-16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19期)2017-04-12苏老泉大器晚成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阅读 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