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学设计

2022-04-19 10:33:24教学设计
孔燕燕【教材分析】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山河”编排,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

孔燕燕

【教材分析】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山河”编排,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开篇《古诗三首》选编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在积累的同时,能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首古诗编排在同一课,除了都是写景诗外,还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呢?如果我们放眼祖国山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这三个地方分布在长江两岸。洞庭湖在长江中游,是我国最大的通江湖泊;天门山在安徽省境内,是长江北流的转折之处;西湖所在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从分布就可以看出我国祖国河山处处有美景。长江流域孕育了文明,人文地域景观随处可见,这可以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三首诗的一个隐藏线索。

刘禹锡的古诗《望洞庭》,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其中的“和”便是湖光与秋月之相安、谐调,传递了天上人间和美的乐章。仅仅是湖光与秋月之和吗?细读全诗会发现,这“和”的是洞庭的山水。课上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比喻之妙、山水之和,在古诗中落实语文要素是本節课的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针对《望洞庭》一诗,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本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集中在“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教学中,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处理排序,“镜”和“白银盘”是作者对洞庭湖水的比喻,这与学生通过注释看似读懂的青螺是一样的,但比喻之巧,达到的效果是学生不能体味的。

【教学目标】

1.借助诗题初步感知三首

诗的写作内容,了解诗中景色的位置。

2.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3.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欣赏中,丰富认知,积累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

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一、找位置初识三首诗

1.出示诗题,从“望”联想积累。

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积累背诵。

2.再读诗题,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汇报: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释和生活积累,在地图上找寻景色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天门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题目出发,一方面借助诗题中的关键字联系学生的古诗积累,渗透分类积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诗题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从单元首篇课文的学习中建立“祖国山河”的概念,为本单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奠定基础。】

二、圈画走进洞庭湖

导语:顺着长江自西向东的走向,我们先来到洞庭湖。

1.读古诗,注意音准和节奏。

学生读故事,注意字音读准,感受七言诗的节奏。

2.指名读,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说大意:注释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后两行诗的意思。

3.默读圈画走进洞庭湖。

(1)第一次圈画景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②引导从“潭”的水很深联想旧知,积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读。

补充洞庭湖的资料:古人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画色彩。在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画面上的色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色彩:翠、白、银、青。

②按照色系,学生给这四个表示颜色的字进行分类:翠和青、白和银。

③联系诗句和注释理解“白银盘”和“青螺”。

白银盘—洞庭湖

青螺—洞庭湖中的君山

④初步感受山光水色之美。

(3)学生有感情朗读。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正是形容这山光水色之美的,请同学们读出来。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了解诗文大意是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特色的基础。学生主动参与两次圈画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在领悟大意的过程中,结合注释理解,联系其他诗句理解,给字分类,品读诗句等活动,都有助于进一步感受山光水色之美,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想象感受洞庭境

1.引入诗句,感受鉴赏“镜”。

(1)在唐代写洞庭君山的诗中,诗人们不约而同地将洞庭湖比喻为镜。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①学生朗读下面的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②结合诗句,谈感受。

学生围绕洞庭湖的宁静、湖水的明净和山水相依、互相映衬谈感受。

(2)理解“镜未磨”,感受与明镜的不同。

没有打磨的铜镜,让这景致更有了一种朦胧的美。

2.体味“一点”君山的生趣。

(1)青螺:通过这个比喻,你对君山有哪些了解呢?结合形状和颜色谈。

(2)唐诗多用“一点”来形容君山之小巧玲珑。你从这“一点”知道了什么?进一步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比喻之妙。

(3)有感情朗读。

八百里洞庭,漫漫无际的湖水有了这“一点”君山,顿时增添了生趣。

3.补充资料螺女化身的传说。

(1)以“螺”喻山,生动描绘了君山山形的特征,同时也暗合了君山形成的神话传说。

引入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屿。洞庭湖经常狂风大作,人们苦不堪言。面对此情此景,洞庭湖里的72位螺姑娘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连在一起,这就是现在的君山。

(2)感受比喻的新颖贴切,意趣盎然。

4.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洞庭美景,你都望到了什么?(感受“两相和”)

学生发挥想象,结合古诗,描绘画面。

遥望洞庭,我看到天上       ,湖面           ,这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映出了           。站在那里,我不禁想起了螺姑娘的传说           。

5.朗读全诗,读出丹青卷、神仙境的境界。

面对这水上仙山,诗人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自然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决定着领悟诗文大意、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特色的水平。基于学情,对学习难点进行有层次的点拨。在同类比喻的诗句中对比讀,体味“镜未磨”的精妙,抓住“青螺”“一点”感受君山在八百里洞庭中的小巧。资料的恰当引入,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比喻的精妙,而且借助思维支架,更为学生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整个过程在帮助学生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同时带领学生感悟语言特色,走进诗境,进行诵读。】

四、诗书画欣赏积累背诵

1.视频导入,感受“和”的气息。

在视频的讲解中,感受湖光与秋月之和、山与水之和、洞庭与君山之和、景物与湖中倒影之和……

2.欣赏诗书画。

欣赏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潇湘八景图序》 和宋代画家夏圭的《洞庭秋月图》。

3.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和”的意境对于没有去过洞庭湖的学生来说需要视频推波助澜。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诗人借助寥寥数十字描绘出了我们可以想象的丰富世界,从诗中认识自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从文字到图画到乐曲,给学生一个诗书画完整的视听盛宴,在欣赏、诵读、抄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

(作者单位:北京市前门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君山洞庭洞庭湖桐君山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21年3期)2021-07-11洞庭临眺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5期)2020-11-06游岳阳洞庭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4期)2018-11-07斑竹丛中君山茶茶道(2018年2期)2018-05-15春风染绿洞庭波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1期)2018-03-31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林业与生态(2017年2期)2017-03-01美丽的洞庭湖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4年7期)2014-09-19题君山中华活页文选·初二版(2014年6期)2014-07-22

推荐访问:古诗 教学设计 三首